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警察博物馆(警史馆)以丰富的藏品、珍贵的史料和生动的展陈,展现人民公安的忠诚足迹与使命担当。上期关注我们探讨了博物馆的创新探索,本期我们继续走进上海、河北、武汉三地警察博物馆,一同探寻人民公安的发展脉络,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初心与荣光,让历史回响激荡前进力量。
上海公安博物馆——让文物成为传播公安文化的流量担当
未等开馆,上海公安博物馆门口已排起了长队;荣誉仪式专区,正在举行的荣誉仪式吸引了众多好奇的目光;热门展品前,熙来攘往的身影穿梭其间……作为一家以警察历史、警察文化为收藏和展陈题材的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公安系统唯一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上海公安博物馆收藏了晚清至今的中外警察题材藏品2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6件(套)。
开馆26年来,浩若烟海的警事文物见证了上海由“冒险家的乐园”到“人民城市”的巨大转变和上海公安的忠诚足迹,年均吸引中外游客超过23万人次。
国家一级文物《王云五小辞典》及附件。(上海公安博物馆供图)
让警事文物见证信仰之光
“在严酷的斗争形势下,中共上海地下警委书记邵健自创密码,将战斗在旧上海警察系统内的472名地下党员的姓名、警号、入党日期等信息,标注在这本《王云五小辞典》中,成为地下警委的党员档案库,这本小辞典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本馆的镇馆之宝。”在上海公安博物馆公安史展厅,一名身着警服的学警志愿讲解员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随着他的深情讲解,观众或目不转睛地观看展品,或拿着笔记本抄写,或托着照相机寻找着最合适角度拍摄。
上海公安博物馆非常注重文物的征集和等级评定工作。去年以来,共征集到红军十周年纪念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及附属文稿、《上海市七个月来公安局的工作及执行政策的报告摘要》等1500余件(套)珍贵红色革命实物,其中23件(套)被评定为国家二、三级文物。
在4800平方米的展厅内,《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入城纪律十二条》《上海调查资料》《一分钱》儿歌手稿、陈毅同志亲笔签署的枪毙接管人员欧震的命令、报道上海公安机关打击证券大楼内金融投机的泛黄报纸、全国第一个警民联系箱等珍贵文物,见证了上海公安机关忠诚于党的政治本色、刀刃向内的决心,勇立潮头的担当和为民服务的情怀,也成为社交媒体的焦点和广大观众的网红打卡点。
用荣誉仪式提升拼搏之志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今年“七一”前夕,上海市公安局国际机场分局机场场区派出所30余名民警来到上海公安博物馆重温入党誓词。庄严的氛围、挺拔的身姿和铿锵的誓言,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身为警察的崇高感也在民警心中油然而生。
去年年初,上海公安博物馆在一楼打造出上海公安机关荣誉仪式专区,专区天花板上新增一枚巨大的警徽,专区中央有党旗、国旗和警旗,可以根据仪式主题进行相应调整,专区墙上装配雕刻着“十六字总要求”、“三个世界一流”上海公安机关奋斗目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誓词等标语。
荣誉仪式坚持对民警辅警家属和观众开放,使在这里举办的入党、入警、警衔晋升、退休等荣誉仪式能够对内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对外展示形象,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一年多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的数百场荣誉仪式在这里举行,参加仪式的民警辅警纷纷表示,上海公安博物馆荣誉仪式专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设计优美,堪称全市6万余名民警辅警的精神家园。
用思政课堂激发奋斗热情
7月1日起,“忠诚的警魂——上海公安机关政治建警展”吸引了广大民警辅警的关注。用他们的话来说,这个展览旗帜鲜明,脉络清晰,实物展品和场景还原,步步皆景,处处都是亮点,既是对上海公安红色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下公安工作现代化成就的全方位展示;既关注公安热点,又富有上海的城市特质,耐人寻味,催人奋进。
近年来,上海公安博物馆立足“铭记公安历史、弘扬优良传统、铸牢忠诚警魂、激励担当作为”的职能定位,陆续推出“忠诚路上的荣光——纪念建局75周年展”“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上海公安红色资源联盟联展”等大型主题展览,组织编写《火红印迹》《金色记忆》等讲述警事文物背后故事的思政教育读本,参与制作上海公安“口述历史”系列短片和反映首任局长李士英革命生涯的红色话剧和情景剧,用形象生动的思政课堂,激发广大民警辅警“建设世界一流的平安城市、世界一流的警务模式、世界一流的警察形象”的奋斗热情。
(中国警察网记者吴艺,通讯员马骏)
河北公安发展历程展——镌刻在公安历史长河中的忠诚足印
在河北省公安厅厅机关主楼一楼东侧,推开“河北公安发展历程展览馆”(简称警史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忠诚的足印”几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800余平方米的展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装备物品、一份份泛黄的文件卷宗,无声诉说着河北大地荡气回肠的公安奋斗发展史。
展览以“忠诚的足印——河北公安发展历程”为主题,分为序厅和3个展厅,通过编年史与重大专题相结合的展陈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党领导下的一代代河北公安人赓续奋斗、拼搏向上的忠诚足迹和为民初心。
1949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全体人员合影。(河北省公安厅供图)
记录峥嵘岁月
在第一展厅里,“新中国公安事业从这里启航”板块详细讲述了那段轰轰烈烈的峥嵘岁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等人民武装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建立起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随着根据地的建立和不断扩大,晋冀鲁豫边区公安总局等一系列人民公安机关开始建立、发展、壮大,并迅速在战斗中成长起来。
1945年9月,张家口市解放,时任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局长的许建国兼任张家口市公安局局长,领导当地各级公安机关镇压汉奸特务、清剿土匪、收缴武器,迅速建立基层治安组织和各种治安规则,开始了对城市公安工作的探索。
一张泛黄的讲话稿记录了当时的情况。1945年11月13日,在张家口市公安局全体职员大会上,许建国以《我们的公安局,是人民的公安局》为题发表讲话。“这篇讲话稿对新民主主义公安局的性质和工作进行阐释,并对张家口市和整个晋察冀边区的公安干部就纪律作风提出明确要求。”警史馆建设专班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宝贵的城市公安工作经验,为党中央制定正确的城市政策、顺利接管解放的大中城市提供了样板。”
1945年11月13日,在张家口市公安局全体职员大会上,许建国发表的《我们的公安局,是人民的公安局》讲话稿。
保卫新生政权
为适应革命胜利形势的发展需要,各级公安机关不断加大对干部的培养、训练,向全国输送了一批具有城市公安接管、保卫工作经验,具有公安业务工作知识的优秀公安干部,为确保成功接管新解放城市,并尽快建立起人民公安保卫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6年11月,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组织从张家口市撤出的公安民警在阜平县举办公安领导干部培训班和公安培训班(简称“公安七班”),系统总结学习公安相关专业知识。后来,这批学员成为石家庄市公安局接管公安工作的主要力量。
1948年7月,中共中央华北局社会部在平山县东冶村开办了华北保卫干部训练班,随后又改建为华北公安干部学校,后迁入北京改建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前身。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在平山县王子村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同时成立,对公安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化。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的雏形,在保卫党中央、巩固解放区、支援解放战争、保卫新生政权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公安工作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历史进程。
1949年10月,时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首任厅长的覃应机带领公安厅29名干部赶赴即将解放的广西,临行前,公安厅全体人员在保定市西大街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办公旧址,拍下了极具历史意义的大合影。时间久远,照片显得有些模糊,但是公安干部们忠诚奋进的精神风貌依然清晰可辨。
在奋进中担当
从许建国用过的军毯、保管重要文件的皮箱,到当年“公安七班”学员用过的钢笔;从“时代楷模”吕建江用过的手机,到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刘亚斌生前用过的29本笔记本……馆内的新老物件如一面面精神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公安民警不断前进。
2021年初,警史馆开始启动建设准备工作,工作人员先后撰写、完善、修改展陈大纲22稿,在充分吸收各警种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河北公安发展历程展陈大纲》。准备过程中累计查阅、复制各类档案、文件资料6300余份,查阅、收集各类图片5600余张,视频1200余分钟,收集各类实物200余件,收集、发动老干部和社会捐助革命历史文物27件,为展览展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峥嵘岁月,无悔忠诚。2023年6月28日警史馆正式揭牌以来,已接待省内外党政机关、社会各界群众及社会团体共计37轮次参观,收获了大量的感言、意见及赞誉。
(中国警察网记者张哲,通讯员臧新茂)
武汉警察博物馆——在历史回响中讲述不平凡的警事
每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胜利街271号的武汉警察博物馆钟楼响起钟声,人们就仿佛听见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将武汉警界的往事娓娓道来,同时也向世人昭示当今的平安和谐来之不易。
“这里每天都有人来拍照打卡,特别是节假日,许多外地游客都会慕名而来。”武汉警察博物馆馆长王国栋说道。
1993年,恩斯特龙FX280警用直升机列装武汉市公安局。(武汉警察博物馆供图)
警史回响,让文物诉说时光往事
2月28日,曾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新中国第一代女交警邱益英在武汉逝世。武汉警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收集整理了邱益英同志的部分遗物及荣誉奖章,在博物馆设专柜展览,引起媒体的关注。3月,多家媒体赴汉采访邱益英同志先进事迹期间,还在武汉警察博物馆召开了座谈会,使武汉警察博物馆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成为焦点。
武汉警察博物馆大楼本身就是该馆最大的“文物”。这栋建筑始建于1909年,最初是汉口德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的办公楼,民国时期成为汉口市警察局第11分局的办公楼。历经百年风雨,大楼丝毫无损,以其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众人关注。
岁月留痕,见证武汉警察发展脉络
走进武汉警察博物馆,武汉警察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基本陈列馆分为序厅、晚清、民国、解放和改革开放5个部分。序厅以版画结合历史影像的形式,展示了武汉近现代警察制度历经120年的发展史,再现了武汉在中国警察史上书写的多个“第一”。譬如,1902年成立的武昌警察总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警察”命名的警察机构,也是中国近现代警政肇始的标志性事件。1903年成立的湖北警察学堂,是中国最早的公派警察留学生回国开办的警察学堂……
在众多展品中,一架警用直升机尤为醒目。这架恩斯特龙FX280警用直升机,1993年列装武汉市公安局。该直升机曾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中山舰打捞、三峡大坝航拍等多次重大任务,如今已经退役的它,停驻在博物馆二楼露台,威武欲飞,仿佛随时待命。
馆内还能看到武汉户籍制度的变迁。从民国时期的汉口市人口登记卡片、汉口市民证、身份证,到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各种形式的户口簿,不同样式的证件承载着时代的记忆。
此外,被誉为“中华第一枪”的“汉阳造”步枪也在博物馆展出。1896年6月,汉阳兵工厂生产出第一把“汉阳造”步枪,直到1944年才停产。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用“汉阳造”步枪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汉阳造”步枪由此登上历史的舞台。抗日战争开始后,它成为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陪伴中国军队走过了最艰苦的岁月,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武汉是一座英雄之城。在博物馆英模厅,展陈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公安机关牺牲的53位革命烈士,以及和平年代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杰出英模,细阅事迹简介,令人为之动容,肃然起敬。
匠心守护,让文物焕发时代风采
一根木质警棍,一枚铜质警哨,一张指纹卡,一纸结婚证,一组《策反在子夜》的连环画……博物馆的每一样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它们的收集与保护既体现了武汉公安尊重警史、勿忘历史的匠心,也凝结着他们的辛劳汗水。
2021年4月,为清理存放在仓库的50余包、40余箱旧档案,并对其中的文物进行修复整理,武汉警察博物馆在网上招募了一批文博工作志愿者。
清洁、拓印、装裱……整个修复工作延续了5年,最终这批沉睡百年的档案,以《武汉警察博物馆馆藏印章拓本》的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的身影仍活跃在武汉警察博物馆,成为传播警史的重要力量。
2022年10月,有群众在汉阳江边发现一块民国时期的“汉阳兵工厂界碑”。武汉公安立刻起草申报材料,以武汉警察博物馆是湖北省和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名义,发函给市文化和旅游局,要求收藏界碑。2025年3月,“汉阳兵工厂界碑”被成功运回博物馆纳入收藏,结束了界碑的漂泊生涯。
如今的武汉警察博物馆不仅是一位公安历史的“讲述者”,还是公安文化活动的传承者和载体。武汉公安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各单位主题党日活动、“送欢乐、下基层”“平安武汉我助力”等各类宣讲活动均在此举办,也让警史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中国警察网记者杨槐柳,通讯员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