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浙江省公安厅在嘉兴市召开全省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工作现场会,再次部署推进全省非警务警情分流工作。
记者从现场会上获悉,2022年以来,浙江公安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强化部门协同,通过“非紧急非警务事项向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分流、纠纷等紧急类非警务警情向社会治理中心分流”2种对接分流模式,全力破解非警务警情分流难困局。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77个110报警服务台与属地12345热线均实现平台对接联通。
顶层设计,明确分流模式定方向
以省两办名义出台推动12345与110高效对接联动的实施意见、联合省委政法委出台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工作实施意见、在杭州绍兴等地开展试点改革……2022年以来,浙江公安机关提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为破解非警务警情联动分流难题提供强力支撑。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谋划、反复修改工作方案、多市县试点研究,根据实际条件情况,浙江公安机关明确分流思路,创新分流机制。他们提出建立“12345推动部门协同高效履职、及时解决涉及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非紧急诉求,110即时响应处置突发警情、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协同流转处置非警务事项”的工作格局,并打造出“即时协同处置机制”,为全省各地实施非警务警情分流提供方向指导。
同时,他们分类制定分流目标,明确在2023年年底前非警务警情分流率达40%以上,纠纷类非警务警情分流率达30%以上,并纳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等目标考核,压实党委政府工作责任。
据了解,今年9月,浙江省共分流非警务类警情14.3万起,纠纷类非警务警情9.1万起,分流率分别为52.5%和46.2%。“现如今,非警务警情分流处置已经成为浙江向外展示警源治理样本的一张‘新名片’。”浙江省公安厅情报指挥中心主任王凌说。
一呼即应,全域全时一次性受理
“警官,楼上住户午休时间装修,实在太吵了!”9月15日,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110接警中心接到居民张女士的噪音投诉,该非警务警情当即流转至12345平台进行受理,主管部门随即向当地社区下发处置指令。当天下午社区干部便上门提醒楼上住户合理安排装修时间。“太谢谢你们了,后面中午就没再有过噪音。”回访时,张女士说道。
非警务警情如何做到24小时有人响应?如何厘清部门间的边界责任?平台流通是否高效贯通?浙江公安给出了高分答卷。
按照“紧急拨打110,非紧急拨打12345”的思路,浙江公安强力推进非警务警情一次性受理。他们按照“紧急与非紧急逐步分离”“110与12345双号、双热线、双平台并轨运行”新格局,全面梳理与12345主管部门的权责,形成非警务事项归属清单,为高效率分流警情提供机制保障。同时,主动对接12345主管部门,加强双方技术支撑,全力推进平台对接联调工作,确保双平台高效联通。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77个110报警服务台与属地12345热线均实现平台对接联通。
一接即办,专业人办专业事
走进浙江永康市社会治理中心,键盘声此起彼伏,一条条紧急类非警务事项从110报警平台转接至基层智治应用平台。“遇到辖区内纠纷类的事项,我们会立即向所属街道、镇发出即时处置指令,确保专业力量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化解矛盾。”社会治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即接即办,协同共治。为推进非警务警情一体化治理,浙江公安机关大力推进“即时协同处置机制”,加强纠纷等警源的治理工作。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各地通过整合公安、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做强做大做实县级治理中心、镇街综合指挥中心,常态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同时,浙江公安积极推动在镇街层面统筹组建一支即时赴现场处置的队伍,由镇街综合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考核管理,负责110分流的非警务警情处置。
据浙江省公安厅情报指挥中心副主任张晓良介绍,为破解基层处理非警务警情联而不动的困局,他们构建了“现场快处置、镇街快协同、县级快联动”的三层协同架构体系,再造联动流程,全力减轻各地公安及政府其他部门的处置压力。截至目前,全省有近60%的镇街已落地运行“即时协同处置机制”。
在检验中促成效,在考核中促提升。为促进各地非警务分流高效运行,浙江公安机关研制非警务警情信息采集标准和处置流程,明确分流率的统计标准,并依托县、镇街社会治理中心,建立非警务事项闭环管理机制,对接听热线、现场处置等环节全程录音录像,保证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同时,浙江公安还在全省开展督导通报,联合相关部门成立督导组,并同步建立通报曝光机制,确保各项责任落实到位,形成工作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