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格外热闹,阔别家乡64载的扎拉嘎木吉即将见到久违的亲人,他感慨道:“到了这个年纪还能找到亲人,我没有遗憾了。”
在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来江苏南京的列车上,扎拉嘎木吉总是睡一会儿醒一会儿,他依然不敢相信寻亲的梦想就这样成了现实,直到见到姐姐杭巧云的那一刻,扎拉嘎木吉才确定自己终于回家了。在认亲现场,行动不便的扎拉嘎木吉坚持从轮椅上站起来,向家人的方向一步步挪过去。分别整整一甲子的姐弟终于拥抱在一起,泪光中闪烁着无尽的喜悦。
1959年至1961年,3000名孤儿在国家的安排下来到内蒙古草原,被当地牧民收养。这些孩子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1960年,四子王旗在乌兰花镇成立了临时保育院,并在全旗范围内寻找勤劳能干、能胜任保育员工作的牧民。由于念过书、做事认真,牧民都贵玛被确定为保育员。扎拉嘎木吉就是都贵玛照顾过的28个孩子中的最后一个。
如今扎拉嘎木吉一家人过得很幸福,只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人生当知来处”的想法越来越强烈。2018年10月,扎拉嘎木吉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采集血样,今年4月中旬再次采集血样。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接收“国家的孩子”最多的盟市之一,锡林郭勒盟在辖区内设立了13个“国家的孩子”信息、血样采集站点,到目前共为35名“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
今年10月,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发布消息,一名“国家的孩子”可能与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塘西村旧房甸自然村村民杭巧云有亲缘关系,当地志愿者迅速展开走访。10月中旬经过再次比对信息,公安机关最终确定了杭巧云与扎拉嘎木吉之间的亲属关系。
当扎拉嘎木吉亲手给姐姐戴上自己定做的手镯时,一场时隔64年、跨越1600公里的寻亲之旅,迎来了最美好的结局。再过几天,扎拉嘎木吉将带上姐姐,去看看他生活的大草原,看看那个抚育他长大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