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安民警闻令而动奋力搏“疫”
标配“熊猫眼” 跨界“外卖员”


新一轮疫情发生后,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坚决阻断传播链条、防范输入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尽最大努力确保南京平安稳定。全市公安民警辅警闻令而动,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人员核实、核酸检测分析、支撑查找应检未检人员、落实药店二维码实名认证购买等工作当中,为疫情防控注入了更多的搏“疫”力量。 “熊猫眼”成专班民警的标配 3月中旬以来,南京迎来“倒春寒”。对于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土桥派出所教导员吕阳等最早一批进驻封控区的执勤民警来说,比起骤降的气温,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用心用情地给群众紧张焦虑的情绪“降降温”。作为一名政工干部,吕阳第一时间请战,在3月11日凌晨就和同事们一起进驻东山街道岗山佳苑小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政工干部的专长,在疫情防控的岗位上,我们就要做好群众情绪的安抚疏导工作。”连日来,吕阳坚持用贴心服务耐心地为封控区群众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即使是连绵的阴雨天气让脚踝骨裂的旧伤疼痛难忍,他也从未下过“战场”。“就算遭遇了‘倒春寒’,也必须让大家感受到真正属于春天的温暖。” 在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大楼9层,灯光十多个日夜不熄。南京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数据管理室副科长、战队成员张涛介绍:“我们去年研发了疫情预测模型。不久前对模型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可以为全市防控走向提供更精准的研判分析。” “波哥,今天有17707条数据。”“波哥,我们这组马上出去实地调查……”同事口中的“波哥”,是玄武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魏波,作为分局疫情防控流调工作专班的负责人之一,“波哥”成了专班日常工作的“热词”。 “见底,每个数据都要见底。”这是魏波给出最多的回应。3月24日23时许,为了调查一名疑似密接人员,魏波和同事们分头拨打电话,直到第211个电话,终于在全市300多个同名同姓人员里把该疑似密接人员给“排”了出来。 为了更快地应对流调任务,专班民警几乎24小时处于“待机”状态。在这里,睡上一晚整觉成了最奢侈的事,“熊猫眼”也成了专班民警的“标配”。“快来数数看,看看我们这里有多少‘冰墩墩’,都是原装正版啊。” 民警也“跨界” 3月19日,正在核酸检测点执勤的江北新区分局顶山派出所民警周辰,听到了一声稚嫩的呼唤——“妈妈!”原来是女儿小葡萄来排队做核酸了,尽管“全副武装”,但女儿还是一眼就把她认了出来。 爸爸妈妈都是警察,白天小葡萄被送到幼儿园同学家“托管”。尽管见到爸爸妈妈的时间少了,可小葡萄还是很自豪,在核酸检测点,她还不忘跟自己的同学炫耀:“看!那是我妈妈。最近爸爸妈妈都去‘抓’病毒啦。” 当周辰和同事们在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时,还有一些民警“跨界”变身成了“外卖小哥”。家住江宁区的六合分局程桥派出所民警黄磊就是其中的一员。因为居住的小区被封控,黄磊没法上班,看着同事们一个个奔赴防疫一线,可把他给急坏了。 征得怀孕妻子的同意后,黄磊主动向社区请缨,加入了防疫志愿者队伍。“我能照顾好自己,让他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妻子说。 戴上志愿者“红袖章”,黄磊要协助医护人员挨家挨户进行核酸检测,配合做好信息登记。检测间隙,他还化身“外卖小哥”,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将所有物资分配好,搬运到每栋楼下,再推着小车将物资运上楼,一层一层地敲响每户人家,一遍一遍耐心地询问,“身份证或者二维码出示一下。”“开门,发菜啦!”…… 现场宣讲争取更多理解支持 雨花台分局辖区墓地多、墓园体量大,清明祭扫安保的任务很重。与往年不同,今年分局的工作重心变成了如何在确保墓园周边平安秩序的情况下,劝导群众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分局在墓园门口设置“劝离岗”,安排执勤警力在辖区各大墓园进出口执勤,采用现场劝返、无人机喊话、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对前来祭扫的市民讲明相关规定。 “有些年龄较大的市民没看到网上的通告,经过我们现场解释后,他们都能理解配合,群众普遍很支持我们的工作。”现场执勤民警告诉记者。 受疫情影响,3月16日起,南京地铁共有7条线路调整了运营情况,被调整的线路中有3条线都要在地铁南京南站交汇,一时间“换乘站”变成“终点站”,南京市公安局地铁分局南京南站派出所民警的工作压力陡升。 “一号线到南京南站就终止了,请大家理解,从这里有序出站。”自地铁运营调整之日起,南京南站派出所便在保证原有执勤力量的基础上,同步加强站厅巡逻、站台值守,向来往乘客做好防疫政策宣讲和解释工作。 “稍等,测一下体温。36.5度,好,进来吧。”这已经是当日南京南站派出所民警高宁伟第六次被测量体温了,每一次从站厅执勤完再回警务室时,都要按照所里的“加强版”防疫要求进行体温检测。南京南站派出所教导员邱文新介绍:“我们的工作环境是公共区域,内部防疫容不得丝毫马虎,我们必须保证内部零风险、零感染,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