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江,宛如一条灵动的玉带,自浙中大地蜿蜒而过。千百年来,作为义乌的“母亲河”,它不仅孕育了骆宾王、宗泽等历史名人,更承载着义乌人民的希望与梦想,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见证了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的惊世巨变。
这一江水的甘润滋养着1977年出生的楼仁斌。读书、考学、从警、结婚、生子……义乌江像母亲一样见证着他人生之路上的每一步,也培养出他赤子般的热爱和忠诚。“江东派出所辖区面积92平方公里,实有人口35万人,所辖义乌江水域达17公里,全年涉水警情多,占义乌城区涉水警情的90%。”这些数字如同生命密码烙印在浙江省义乌市公安局江东派出所副所长楼仁斌的心中,从警以来他一直在江东辖区负责巡防工作,也交织出他与义乌江的不解之缘。
楼仁斌在综合指挥室工作。王荐斐 摄
从“狗刨小子”到“无畏泳者”
虽然从小在义乌江边长大,但刚参加工作的楼仁斌是个游泳“小白”,只会几下“狗刨”。直到爱好游泳的同事石敬阳指导他学会了蛙泳,楼仁斌才发现游泳可以如此轻松——几个来回下来,就把“师傅”远远甩在了后面。这个突然发现的“天赋”让楼仁斌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不久以后,仅凭观看网上的教学视频他就学会了自由泳。
彼时的楼仁斌在这项运动中找到了一种独特又非凡的乐趣,但尚未预料这项技能将给他带来什么……
2015年7月1日中午,楼仁斌和同事正在吃午饭,接到指挥中心的指令,钓鱼矶公园水轮坝有一名女子落水。当时,江东巡逻中队的办公楼与钓鱼矶公园距离三四公里远,楼仁斌和同事马上出发赶赴现场。
大坝下游水流湍急,楼仁斌远远看见一个黑点在义乌江中上下浮沉,他一边跑一边追,等到追平黑点,他已经到达距离大坝二三百米的位置。
真要下水,楼仁斌有点发憷,毕竟刚学会游泳,对自己没什么把握。“其他救援力量还没到场,如果我不下去,她肯定没命。”不忍心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在自己面前消逝,楼仁斌决定拼一把。
救援绳一头由同事拉着,一头绑着救生圈,楼仁斌带着救生圈跳进义乌江。游到一半,他游不动了,绳索太短。“你放手吧!”他大声地朝岸边喊,独自携带救生圈游到溺水者身边。水流太急,抓到溺水者后,楼仁斌险些被一并冲走。救援远比想象中难,他不会正确携带溺水者返回的技巧,又要对抗水流,保持在原地不动都成了难题,更何况还要安全回到岸边。
此时,溺水者已经快失去意识,只能发出微弱的呻吟。站在生死的分界线,楼仁斌决定放手一搏。他将救生圈套在溺水者身上,又用绳子在其身上绑了几圈打了死结,最后把绳子绑在自己身上,开始返回。游几下,他就要停下来往后张望溺水者还在不在,就这样,他艰难地把人救上了岸。
幸运、狼狈,腥臭的江水,是楼仁斌第一次下水救人的感受。同事们都替他后怕,但楼仁斌却在反思:下一次碰到这样的警情,自己是否还能如此幸运?他意识到,只有更专业才能更安全,只有平常“多出汗”才能在关键时刻“少流血”,才能在危急时刻“豁得出去”。
从“手下败将”到全省冠军
第一次救援以后,楼仁斌开始向专业人士请教,为自己制定了高强度的训练计划,系统性开展体能锻炼、游泳训练,掌握速降、攀爬等多项技能,几乎把所有空余时间都投入训练之中。
2017年,浙江省公安厅举办水上救生比武。比赛前,领导和楼仁斌交流,希望他能慢下来、稳一点。
原来,在2014年,楼仁斌曾自告奋勇通过选拔参加浙江省警察游泳救生大赛,比的是抛绳救生项目。那一次他太着急了,对搭档所在位置判断失误,绳子少绕了一圈,因此没拿到名次。
这一次,楼仁斌和义乌市看守所民警葛文好搭档,依旧参加抛绳救生项目。他负责抛绳,葛文好模拟溺水者,50米长的绳子先要抡在手里,然后将绳子笔直地抛到葛文好前后一米处,方便葛文好能尽快抓住绳子被拉回来。
为了练习套圈节奏,楼仁斌借助乐器节拍器练节奏,一开始抡绳的速度是每分钟160下,后来是200下,最后达到了250下。绳子抛在空中像波浪一样一圈圈有节奏地向水面延伸,绳子撞击空气中的微尘和升腾的水汽发出嗡鸣声,与节拍器形成共振。
那段时间,楼仁斌的手机相册里,全是训练时拍摄的视频,他一帧帧回看,纠正细节问题。既然去做,做到极致,是他的人生信条。
平时训练的时候,楼仁斌和葛文好完成规定动作的时间平均控制在11秒左右。比赛当天,他对自己说,慢慢来,不要急。最终以12秒87的成绩拿下全省第一。
楼仁斌回忆说,训练的日子虽苦,但回想起来是进步最大的一段时间——不管是游泳能力还是救人理念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提升。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2017年5月12日,他就用刚练好的本领救了一名落水女子。
那天到达现场后,楼仁斌发现落水女子在水流的作用下漂到江中,离岸边有三四十米远,考虑到穿救生衣会严重影响游泳速度,他当即脱下衣裤,在没有救生绳和救生圈的情况下跳入江中。快速游到落水者身边后,他一只手托起落水者的头,确保其能够正常呼吸,一只手划水,采用反蛙泳拖带法,将女子“托”回岸边。
这一姿势也是楼仁斌和队友在参与拖假人救生比武项目中琢磨出来的。“传统拖带姿势需要两只手夹在溺水者腋下,纯靠双脚向外蹬的力量返回岸边,我想在此基础上加上手部的动作能提高速度,训练的时候一试,果然有效。”楼仁斌说。
经过多年磨炼,楼仁斌对自己的水上救生技巧很有信心,反而是在接到溺水警情前往现场的路上让他更紧张,需要反复和现场救援人员确认落水者的状态、落水地点,以便提前想好救援方案和下水点。到了现场看到人还在挣扎,他的心反而安定下来,“只要能看得见溺水人,我就一定能救上来!”
“有溺水警情叫我!”楼仁斌成了敢喊出这句口号的第一人,也成为他对百姓的真心承诺。
楼仁斌上岗前检查警容警貌。王荐斐 摄
从0到13
从0到13,救起人数逐年增长的数据承载着生命的厚重。内行人都知道,水上救生面临的危险难以预见,一旦下水,就是和死神交手。其间,楼仁斌也曾遭遇过从10多米高桥上跃下被江水拍晕、被激流冲走、被冰水冻僵以及天气恶劣、体力不支等种种危险。
2018年7月5日那一次,是楼仁斌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救援。
那天,义乌西江桥防洪堤因暴雨塌方,三名巡河员驾驶橡皮艇查看缺口时遭遇堤坝大面积塌方,连人带船被塌方的石块砸翻,一人被困江中,两人被困在塌方形成的凹陷处,其中一人被石块砸中,伤势严重,不能动弹。
一边是随时可能再次塌方的堤坝,一边是汹涌湍急的水流,楼仁斌赶到现场后,查看了现场形势,马上借来消防绳索准备下水营救。
“下水救人一定要脱衣服。”这是楼仁斌一直在强调的做法,但当时他看到被困者处于塌方处,营救不需要在水中游泳,他这才穿着警服下了水。
在众人协助下,楼仁斌一次次速降,采用背后抱住、脚蹬河堤的方式,将两名被困人员成功带到岸上。救完两人,楼仁斌已经力竭,河水仍在不断上涨,第三名被困人员李奇(化名)的腿部受伤,伤口一直在流血,无法站立,救援难度陡增。
楼仁斌用两条腰带把自己和李奇绑在一起,让李奇用手搂住自己的脖子。就这样,由岸上人员用力往上拉,楼仁斌抓着救援绳、背着李奇,沿着垂直的岸堤一步步艰难往上爬。李奇因为害怕,双臂死死搂住楼仁斌的脖子,楼仁斌感到呼吸困难。
偏偏岸上的救援人员绳子拉得太急,楼仁斌脚蹬的节奏没跟上,脚下一滑,小腿直直插进了碎石堆,痛感从仅穿着袜子的脚底传来。背上受困者的无助、岸上围观群众的期待……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楼仁斌身上,他说,当时甚至来不及多想自己的腿有没有受伤,只想着能尽快把人救上岸。
“放轻松一点!”楼仁斌对岸上的人喊道,也给自己打气。如果遇到二次塌方,江中都是尖利石块,两个被捆绑在一起的人一旦摔入水中,生还的可能性很小。距离岸上不过短短一两米,踏出的每一步都显得如此艰难。所幸,他最终将人救上了岸。
在历次救援中,这是楼仁斌第一次身着警服下水救援,虽满身污泥,却一生荣耀!
从获救者到施救者
2024年7月1日夜,篁园大桥上有些嘈杂,因为一起突发的轻生警情,桥上站满了围观群众。
楼仁斌赶到现场时,闹情绪的年轻男子正坐在栏杆外,身体被几名热心群众抓着。在热心群众的帮助下,楼仁斌顺利翻过栏杆,将人劝了回来。很快,人群散去,路灯映照在义乌江上碎成了星子,夜晚恢复了安宁。
当时,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个警民携手救援的暖心故事。直到回访那些曾经被楼仁斌救起的落水者,才发现这其中有着宿命般的轮回。
2020年1月28日,和家人闹了矛盾的陈军(化名)赌气从篁园大桥跳下,“太冷了,跳下去我就后悔了。”头和双手最先感受到冰冷的江水,接着水流从衣服的各个缝隙里钻进,感受到了贴身刺骨的冷。
“你别乱动,配合我就行。”无助、后悔、绝望,这时,有一双手稳稳地托住了在水中挣扎的陈军,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劫后余生,陈军的心态从那天开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好像什么难过的坎都能过了。”四年后,当路过篁园大桥的陈军看见轻生男子要越过栏杆,他果断冲上前,牢牢抓住不放手,就像当年楼仁斌稳稳地托住他一样。
那一夜,江水在楼仁斌和陈军的脚下翻涌,仿佛命运画下的闭环:曾经那个狼狈的救援新手与四年前绝望跃下又被幸运救起的轻生者,他们在此刻共同托举起新的生命。
而这个瞬间的宿命感,已在楼仁斌六岁那年埋下伏笔。
1983年的盛夏注定难忘,楼仁斌和小伙伴抱着脸盆扑进池塘玩耍,却在深水区沉没。溺水的感觉像睡着,楼仁斌只记得头发像水草一样漂摇,周遭都安静了。
在附近干农活的同村人楼良水兄弟将他托出水面,救下了一条生命。事后,楼仁斌的母亲特意买了面条、鸡蛋,感谢楼家兄弟危急时刻出手相救。
楼仁斌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常年在云南务工,家中只有母亲和三个孩子。一个女人家要忙农活儿,还要独自照料三个孩子,好在身边住着友善热心的邻居,帮衬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处。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点点滴滴,奠定了楼仁斌朴素善良的性格底色,激发了他在第一次接到溺水警情时即使不会救援技巧也要下水的勇气。
静水流深,有些善意一旦入水,便会荡漾成永恒的涟漪。当获救者成为施救者,便是对新生最好的回响。而楼良水的两个儿子,也成为警察。
楼仁斌的性格里有着执拗不服输的一面。
2007年第四次报考警察时,楼仁斌在报纸夹缝处发现面试培训班的广告。连续一个月对着镜子练习表达到嗓音沙哑,楼仁斌终于从张口结舌,蜕变成笔试第七、综合第一的逆袭者,在30岁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为了降低辖区盗窃警情,他见微知著,想出“关门行动”、装插销、制作辖区地图小册等点子。2018年,从巡防中队初到江东派出所,为尽快提升法律素养,更好地服务群众,楼仁斌花了10个月的时间听课、看书、刷题,顺利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对于水上救生这件事情,楼仁斌同样有着“工匠”般的钻研精神。如何从机制、队伍、装备入手,把水上救生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满园
在楼仁斌的倡议下,义乌市公安局制定了《溺水警情处置规范》等制度规定,15支水上救生专业队伍覆盖全市水域,580余名公安处警人员和镇街救援力量均得到多轮次专业培训。
在这些年的救援工作中,楼仁斌观察到最先到现场的总是在路面巡逻的摩托车巡队员,但队员到达现场后往往只能起到维护现场秩序的作用。而水上救援,讲究的是黄金时间,早一秒施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2023年,借着全市公安机关成立轻装PTU的契机,楼仁斌想让这支队伍在水上救援前期发挥最大作用,于是,水上救生最小作战单元成立了。队员不会游泳也没关系,可以通过专业的装备来补齐。
楼仁斌向市救援协会的专业人士请教,购置了专业性强、安全系数高的救生衣;普通绳索太笨重,不方便携带,容易打结影响效率,他找到能够自动收绳的抛绳包;水况不明,盲目跳水容易受伤,他从洗墙工人处得到灵感,自己发明了一款救生腰带,让队友可以沿着岸堤、甚至从几米高的桥上直接速降……这些轻便实用的装备就放置在摩托车上,保护着巡逻队员和落水群众。
每一次经历托举与施救,都让楼仁斌更加深刻地感悟生命的意义。第一次救人的狼狈和险象依旧历历在目,他说,自己绝不提倡盲目下水救人,无论是出于职责也好还是一腔孤勇也罢。他替许多为救轻生者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人感到异常惋惜——“成为英雄固然可敬,但我们更想看到的是人活着!”
楼仁斌要求队员下水前一定要脱衣服,“尤其是冬天衣服穿得多,被水浸湿后容易变得沉重,不但影响救援效率,也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楼仁斌和志愿者一起检查义乌江边的救生设备。王荐斐 摄
自成立以来,水上救生最小作战单元的含金量不断上升。队伍成员之一的辅警王俊文,自2024年8月28日救起第一人后,在同年12月27日凌晨,借助救生设备成功救起第二人。那天,水温接近零摄氏度,他牢记楼仁斌的话,脱了衣服下水,从而顺利救人。
冬泳、跑步、人体旗帜(指的是用手抓着直立于地面的杆,使身体与地面保持平行的高难度动作)……春节假期里,楼仁斌依旧坚持晨练打卡。获评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后,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借助更大的平台,向全国民警普及正确水上救生理念和技战法。他相信,当溺水警情通过规范化处置成为普通警情时,水上救生就会变成一件不那么难的事,战友们也就不用为之付出那么昂贵的“出警代价”。
“让更多的人在伸手拉人一把的同时,自己也能平安上岸!”生命至上,这是楼仁斌的愿望,也是“生命守护者”们最由衷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