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各地劳务市场热闹起来,招聘求职供需两旺。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多学习相关法律知识,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核实招聘信息,避开骗子的陷阱,方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兼职变“帮凶” “地推”背后隐患多
案件回放:兼职广告暗藏陷阱
近日,大学生小张在微信群偶然刷到一则“招聘地推兼职、佣金丰厚、工资日结”的广告。想赚些零花钱的他,马上联系了群里的王经理。王经理称,只需在商场、小区等人流密集处“推广二维码”,引导路人扫描并将手机号和验证码发送到“地推”工作群,就能拿到每单5元到10元不等的报酬。这份轻松的兼职让小张心动,在没签劳动合同、未与对方见面的情况下,他就开始了这份工作。小张在“地推”工作群领取任务后,在小区附近摆起摊位,用小礼品吸引行人扫描二维码,获取手机号及验证码,注册各类社交账号或自媒体账号后发给王经理。
2月初,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小店分局网安大队民警巡查时发现这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线索。经分析研判、缜密侦查,警方抓获“地推”头目王某。经查,王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手机号码及验证码500余条。王某被警方依法给予处罚,小张因兼职时间短、违法犯罪事实特别轻微,被警方批评教育,其他“下线”仍在追查中。
案情分析:非法获取贩卖个人信息涉嫌犯罪
小张只想找一份兼职工作,却未曾料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沦为违法犯罪分子的帮凶。事后,心有余悸的小张深刻认识到,正是由于自己缺乏法律知识,险些掉入违法犯罪的陷阱。
所谓“地推”,是指以免费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群众,编造虚假理由,骗取手机号码、验证码等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他们利用这些信息注册各类社交账号或自媒体账号,卖给上线号商赚取佣金。
此类兼职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本案中,违法人员王某组织众多像小张这样的兼职人员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牟利。法律规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5000条以上或者非法获利5000元以上,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未达刑事立案标准的,则违反了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也会受到相应行政处罚。
此类看似简单的“推广二维码”兼职,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公民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后,可能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给信息所有者带来财产损失和生活困扰。
民警支招:收好求职避坑指南
郭云刚(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副大队长):
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众多,一些不法分子盯上这部分群体,借助短视频、社交软件等,利用他们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的漏洞,精心布局,诱使他们成为违法犯罪的帮凶。所以,广大有求职意向的群众在找工作时,要做到“四要”。
首先要提高警惕,谨慎选择兼职。面对网络上的兼职信息,要仔细甄别,对那些工作轻松、报酬丰厚却又无需太多技能和资质的兼职,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其次要了解工作内容和合法性。在接受兼职工作前,要详细了解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判断其是否合法合规。对于涉及个人信息收集、转账汇款等敏感操作的兼职,务必谨慎对待,如发现可疑的兼职信息或违法犯罪线索,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第三,要签订正规合同。无论兼职还是全职工作,都应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最后,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后果,避免因无知而陷入违法犯罪陷阱。
记者:杨宇雨 通讯员:康婷
轻信招工陷圈套 “刷单”诈骗要远离
案件回放:招聘变“刷单”骗局
2月12日,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长兴派出所接到市民王女士求助称,其在网络招聘平台上点击招工信息后,被拉入一个微信群进行“刷单”,疑似遭遇诈骗。接警后,长兴派出所民警迅速与王女士取得联系。
经了解,王女士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一则招工信息,随后她向客服咨询,不久便有“招聘经理”添加其微信。在简单交流后,“招聘经理”将王女士拉入一个聊天群,进行“业务培训”。正当王女士准备给“企业”转账时,民警及时介入,通过对王女士手机进行检查和分析,发现这是一起典型的以招工为名实施的“刷单”类诈骗。最终,在民警的劝阻和宣传教育下,王女士未产生任何经济损失。
案情分析:“招工刷单”套路步步为营
经分析,诈骗分子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心理,通过招聘平台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迅速与目标联系并添加微信好友。随后,他们将求职者拉入精心设计的聊天群,通过“业务培训”等方式对其进行洗脑,逐步引导受害人参与“刷单”活动。
这类诈骗的特点是利用正规聊天软件作掩护,增加可信度;通过群体效应制造从众心理;以小额返利为诱饵,逐步加大投入金额。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让受害人在不知不觉间陷入骗局。
民警支招:通过正规渠道找工作
盛富祥(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长兴派出所副所长):
近期,劳务市场供需两旺,各位求职者应当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工作,对于“轻松赚钱”“高薪兼职”等宣传要保持警惕。其次,在招聘过程中如被要求加入陌生聊天群,尤其是涉及“刷单”“代购”等活动的,务必提高警惕。正规招聘不会要求应聘者先垫付资金或参与任何形式的“刷单”活动。
此外,广大群众应增强反诈意识,定期关注公安机关发布的诈骗预警信息。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陷入诈骗圈套,应立即停止转账,保存相关证据,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记者:吴艺 通讯员:姚佳伟
骗子花样层出不穷 诱人承诺皆不可信
春节过后,劳务市场热闹起来。当您看到“月入50万元的高薪工作”“直通国企岗位”“点点手机轻松赚钱”等招聘广告时,可曾想过这些诱人的承诺背后究竟是机遇还是深渊?记者结合三起真实案例,带您揭开招工诈骗的层层面纱。
陷阱一:高薪工作?实为犯罪温床
四川省金阳县的尔古某某在网络结识声称能帮他找到“月入50万元”工作的“好友”,怀揣暴富梦的他跃跃欲试,却沦为犯罪团伙的“囚徒”。所幸他趁看守不备逃脱,联系家人报警求助。最终,在金阳警方帮助下,他平安返乡。面对民警的普法教育,尔古某某悔不当初。
在这类案件中,诈骗分子往往以“包吃住”“免学历”“高回报”为诱饵精准狙击求职者,诱骗求职者进入圈套,再采取手段强迫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所谓“高薪岗位”,实则为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提供帮助。
陷阱二:“内部关系”真能买到铁饭碗?
公职人员担保、签订退款协议、查看公积金账户……层层“保险”之下,为何240万元仍打水漂?
2021年1月至2024年10月间,四川省喜德县公职人员吉某以“20万元包进国企”为饵,骗取20余人240余万元。为取信受害者,他还签下“办不成全额退款”协议,期间多次向受害人签下借条,以借款为掩饰,逃避打击,直至资金链断裂,骗局才被揭穿。
此案中,嫌疑人伪造资质文件,利用受害人求职心切的心理,使用“先交钱能锁定编制”“招考只是走流程”等话术诱导受害人主动掏钱,再通过设置“退款承诺”降低受害人警惕,同时签订借款协议规避侦查。当“铁饭碗”变成“铁陷阱”,任何突破正规流程的“捷径”都是危险信号。
陷阱三:兼职“刷单”真是“稳赚不赔”?
首单返现120%、群友晒“日入过万”截图、官方招聘平台引流……这些“完美剧本”如何让人一步步血本无归?
2024年2月,张某在网上平台投递简历后,被“人力资源部门”以“岗前培训名义”拉入一个QQ群,随后下载“企业任务”App。张某前两笔百元投入均获20%返利,但第三次充值500元后,对方以“操作失误致系统损坏”为由,连环索要5870元“赔偿金”。最终,他转账后才惊觉被骗。
由于部分招聘网站审核存在漏洞,骗子伪造企业招聘页面、制作假App等,在部分招聘网站或社交平台批量发布信息。有人咬“饵”后,骗子再用小额返利获取受害人信任,以各种理由引导受害人转账,直到受害人察觉被骗终止“投注”。
民警支招:筑牢求职安全防线
罗平(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局刑侦支队重案一大队副大队长):
广大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用人单位信息,跨境务工需确认《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尽量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官方招聘会;投递简历求职,警惕索要银行卡、验证码等行为,可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进行风险扫描;遭遇诈骗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通过96110专线紧急止付。
求职期间,当要求上传身份证正反面“备案”、诱导下载来路不明的App、催促支付“岗位预留金”“保密费”、声称“无需面试直接入职”这些特征出现时,请立刻拨打110。
记者:谭广涛 通讯员:方超
国企工作能包办? “打点关系”是骗局
案件回放:花钱“打点”进国企 捷径背后多陷阱
近期,各地掀起新春招聘热潮。一些不法分子趁年后求职高峰,伪造央企、国企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信息,针对社会阅历相对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实施诈骗。2月6日,应届毕业生小林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自称某国企的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王某,其声称可以通过内部渠道疏通关系,为小林提供某国企正式员工的岗位,条件是提前缴纳10万元“打点费”。
小林起初还有些犹豫,但对方发来了“国企录用函”和“成功案例”,还承诺“不成功全额退款”。经过一天考虑,小林向王某支付了5000元意向金,并在王某提供的笔试面试地点走了一遍完整的“应聘流程”。在对方出具加盖公章的“录用函”后,小林父母当天便将10万元现金付给了王某。
然而一周后,小林几次电话询问岗位分配和报到时间等问题时,王某的回答都含糊推诿。感到不对劲的小林拿着“录用函”去了这家国企,却被告知春季招聘考试尚在进行中,目前并未给任何应聘者发送录用通知。此时,王某的电话已经无法接通。
回过神来,在父母的陪同下小林立刻来到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刑侦大队报警。民警调查发现,王某并不是这家国企的员工,没有固定职业和正常经济来源,但银行资金往来数额巨大,名下不同账户在不同时间有大量转账记录。
随后,民警迅速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并成功追回诈骗款。落网后,王某交代了以提供国企正式员工岗位为由对小林进行诈骗的犯罪事实。
案情分析:虚构身份设诱饵 精心做局骗钱财
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求职人员渴望高薪、稳定就业的心理,虚构身份,以“内部渠道”“包办工作”为诱饵,伪造假文书、假公章获取信任,甚至自行组织“培训、笔试、面试、体检”等招聘流程,营造“正规招聘”的假象,进一步迷惑受害者。此种骗局通常通过线下渠道以熟人介绍的方式开展,隐蔽性强,受害者难以及时察觉异常,陷入骗子圈套。
民警支招:警惕“付费”招聘 莫信关系幌子
陈泓泰(江西省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反诈中心民警):
当前,正处在各企事业单位春季招聘高峰期,广大求职者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务必增强防骗意识,切勿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或轻易支付任何费用。建议通过企业官网、官方招聘平台等正规渠道获取招聘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可靠。对于“熟人介绍”的招聘信息,需保持警惕,主动核实招聘单位的资质及招聘流程的真实性。需特别注意的是,任何以“内部关系”“疏通渠道”为名承诺岗位的行为均属违规,正规招聘绝不会收取“打点费”“保证金”等费用。收到录用通知后,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其真实性,尤其要警惕公章模糊、格式不规范的文件。
如遇可疑情况或怀疑自己可能被骗,请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并妥善保存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以便警方迅速介入调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记者:曾芳洲 通讯员:程歆 周雨睛
“体检费”里藏诡计 虚假招聘莫轻信
案件回放:骗子抛出“高薪”诱饵
春节过后,随着企业工厂的陆续复工,求职市场迎来了旺季。然而,不法分子也瞅准了这个时机,以“高薪”为诱饵,向求职者伸出黑手。2月12日,福建省平和县黄井工业园区的小陈遭遇了这样一场骗局。
小陈在某招聘平台上投递简历后,不久便收到了一封标题醒目的广告邮件。邮件中宣称“某工厂急招普工,月薪8000元,包食宿”,这样的薪资待遇让小陈心动不已。他立即联系了邮件中的“人事专员”,添加微信后,对方要求他预缴2000元“体检费”以确认应聘意向并安排面试。为了增强说服力,对方还发来了伪造的工厂资质和劳动合同样本。
就在小陈准备转账时,他突然想起社区民警在开展面对面反诈宣传时提到过,先交钱的招聘多是骗局。他连忙赶到平和县公安局文峰派出所咨询,民警了解情况后仔细查看了聊天记录和邮件,确认这是骗局,及时保住了小陈的钱。
案情分析:务工群体更易被盯上
骗子利用求职者急于就业的心理,伪造知名企业资质和虚假材料,以高额薪资和优厚待遇为诱饵,吸引求职者上钩。他们通过发送含有虚假招聘信息的邮件或短信,诱使求职者主动联系并缴纳各种费用。一旦求职者上钩,骗子便会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或消失,导致求职者遭受经济损失。
此类案件的目标多为应届毕业生、返城务工人员等群体。这类群体社会经验不足、求职心切,缺乏对招聘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容易被虚假招聘信息所迷惑。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应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
民警支招: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及转账
许毅飞(福建省平和县公安局文峰派出所民警):
求职时,务必核实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官方招聘网站或正规招聘机构进行求职咨询和申请,不要轻信来源不明的招聘信息。同时,保护个人信息至关重要,切勿随意泄露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给陌生人或不可靠的第三方机构,以防个人信息被用于非法活动。
一旦遭遇可疑情况或接到可疑电话、短信等,应保持冷静并及时向警方咨询求证。切勿轻信陌生来电或信件,更不要随意转账汇款,避免被骗。
记者:袁灏 通讯员:许俊霖
漫画: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