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路上,很可能因为遇到挫折而走上“歪路”,这时就需要有人加以引导,助力他们茁壮成长。近年来,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祝桥派出所社区少年服务队用耐心与细心为一位少年编织了一张细密而温暖的呵护网,帮助他完成了“百日蜕变”。
2024年国庆节当天,祝桥派出所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年仅11岁的小沙因为偷窃,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派出所大厅。“实在对不起,我回去一定好好教育他,手机我也带过来了,失主有什么要求吗?需要赔偿的话,我也可以……”小沙的父亲语气略带激动,对孩子的行为既气愤又心痛。当日值班警长倪寅飞表示会将东西交还给失主,同时也对孩子这么小就有如此行为感到忧心。
在与小沙父亲细心交谈后,民警了解到,小沙的母亲很早就离家出走,小沙原本在外地老家时对读书就不上心,还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毛病,有时会对同学的文具下手。而在和打工的父亲来到上海之后,陌生的环境更加深了他的不安与迷茫,学业也因此荒废。忙于工作的父亲鲜有时间陪伴和教育小沙,缺乏管教和正确引导的他就这样走上了“歪路”,成了别人口中游手好闲的“小毛贼”。
看着虎头虎脑、不谙世事的小沙,民警们感到一阵痛心。现在矫正还来得及!为了帮孩子“回归正轨”,派出所领导出面与小沙父亲商量,希望可以通过少年服务队对小沙进行感化教育。在征得小沙父亲的同意后,民警们展开了行动。如何做好未成年违法人员的感化教育?在分析了小沙的情况后,民警们认为首先要让他结束“放养”状态。小沙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从早到晚都无法照顾孩子,小沙基本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容易结交“不良”朋友。
经过慎重考虑,也充分听取小沙父亲的意见后,派出所领导决定暂时让小沙寄宿在所内,由少年服务队队员近身陪伴,安排小沙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后续再为小沙的学业问题“找出路”。从那天开始,派出所里就多出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少年服务队的精心安排下,小沙拥有了一张“丰富多彩”的日程表。虽然没有教室、没有学校老师辅导,但所领导和少年服务队成员都是他的老师。民警们为小沙安排了适合他年龄的教辅材料和配套网课,服务队更结合各自值班警组的警务安排,给小沙提供24小时的“流动监护”,学习、吃饭、活动……在民警、辅警、社保队员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小沙逐渐告别了过去的劣习;“警察哥哥姐姐”们还定期与小沙谈心聊天,了解他在学习生活上的需求与感受。
一开始,自由散漫惯了的小沙对“寄宿”生活还不太适应,尤其是对文化课的学习表达出很强的抵触情绪。为了让小沙 “坐得住”,民警先是带着小沙来到其父忙碌工作的现场,虽然只是在工作的间隙,父子俩拉扯了只言片语,但对小沙来说,这样的“亲子时光”依然弥足珍贵。回到派出所后,知晓了父亲工作辛苦的小沙向民警吐露了心声:“以前只觉得爸爸陪我少,今天才看到他工作有多忙,因为要养我,他白天晚上都这么辛苦地打工,是我拖累了爸爸。”看到小沙这么想,民警们既感慨又心疼,温言安抚小沙的情绪。就这样,小沙心中的坚冰开始慢慢融化。民警开始试让小沙重回学校,和同龄人的接触会让小沙更放松自在。
在民警的陪伴下,“蜕变”发生了。小沙真的在书桌前坐得住了,在待人接物上也有很大进步,从原来的见人就躲变成了大大方方地打招呼问好,整个人的状态也阳光正气了不少。关心小沙的人越来越多,少年服务队的警察哥哥姐姐为他置办了新文具新书本供他使用;新区检察院的叔叔阿姨听说了小沙的故事后,专门给他送来了新衣服和新书包;偶然听闻小沙想在本命年有一双红袜子的小愿望后,所领导立刻买来了红内衣、红袜子……渐渐地,在这个11岁男孩的脸上有了属于这个年纪应有的笑容。
在教育引导的同时,小沙的学籍问题也急需解决。派出所领导与小沙父亲一起想办法安排小沙的就学。考虑到小沙父亲工作繁忙、无法很好照顾小沙,民警便将重点放在了全日制寄宿学校之上,最终在多方沟通和努力下,小沙终于被他安徽老家的一所学校接收,在新学期就可以正常上学。
转眼间,小沙在派出所的“寄宿”日子快满一百天了,他心里也慢慢把自己当成了派出所的小小一员。他几乎认识所里的每一位“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甚至还会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工作。认识他的人也慢慢对这个本性不坏的孩子有了感情。
出发回安徽的前一天,是小沙的生日。虽然父亲提出回老家再庆生,但小沙坚持说他更想留在派出所里过这个特殊的生日。在“叔叔阿姨”们和爸爸的生日快乐歌声中,小沙对着自己的生日蜡烛庄重地许下愿望,他决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天,小沙搭上了前往安徽的动车,出发前,他依依不舍地向前来送行的少年服务队队员们挥手告别。
未成年人的世界是敏感而脆弱的,一念之差就可能让他们误入歧途。祝桥派出所少年服务队的民警们用自己的真情付出,感化了一颗蒙尘的心,让迷途的孩子重新扬帆,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还会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