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起,山西先后两次修订《山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逐步在全省建立交通事故伤员“预担保、快抢救、后付费”的无差别急救绿色通道模式,为伤者撑起一把“生命保护伞”。5年来,已救助交通事故伤员超2.18万人。
建立无差别急救绿色通道机制
“当时我父亲颅脑损伤、全身多处骨折,肇事驾驶人逃逸了。要不是交警当场开具垫付抢救费用的通知书,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回忆起去年5月的那场交通事故,长治市民杜某仍心有余悸。
由于救助基金有“预担保”的功能,如今在山西省,无论交通事故责任如何划分、伤者是否有支付能力,173家“绿色通道”医院均实行“先抢救、后付费”。
“发生交通事故后,由救助基金预担保伤者的抢救费用,医疗机构对伤者实施快速高效急救。抢救结束后,由基金管理人员垫付抢救费用。”山西省公安厅交管总队事故处救助办负责人杨昆向记者介绍。
2018年以来,山西先后两次修订《山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突破三大制度壁垒:取消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事故类型限制,取消伤者责任划分门槛,解除伤者偿付能力限制,实行“预担保、快抢救、后付费”无差别救助模式。
在机制运行核心环节,山西交管部门建立三重保障:交警随身携带垫付抢救费用通知书,173家“绿色通道”医院设立专职对接人员,交通事故社会救助服务站覆盖全省各地。如今,交通事故伤者入院即可“挂账”治疗,7日内抢救费用无差别垫付,危重病例还可申请30万元后续治疗额度。
让交通事故伤者无后顾之忧
2023年,太原市民段云龙遭遇车祸,但其家人都不在身边。太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清徐大队事故中队中队长李杰赶赴现场处置,伤者被转移到医院时已经神志不清。
对段云龙的家庭来说,治疗费是笔巨款。李杰立刻联系救助服务站,在一周内为其垫付11万元的救助资金。后续,救助服务站又为段云龙继续垫付了20余万元的救助资金。
“得益于这项制度的完善,交通事故中的伤者得到及时救治的例子越来越多。”李杰介绍,2019年以前,伤者申请救助基金,需要自己跑财政等多个部门。如今,申请资料和流程也变得简单,只要经审核无误,基金管理人在2个工作日内就能垫付费用。同时,山西把申请垫付的时限设定为60日内,为伤者家属留出足够的申请时间,充分保障其权益。
一家保险公司理赔服务部负责人介绍,以前经常因为伤者在抢救时没有责任认定和调查结果,或者是交强险手续慢、赔付额不够等原因,保险费用往往在出院后才能结算,需要伤者大额垫付。现在,则可由救助基金垫付后再向相关责任人追偿。
“我们交警会随身携带垫付通知书,每个‘绿色通道’医院也都有专门的对接人员。对接人员收到文书后,会在医疗系统内进行相关操作。因此,医院不会再催促患者缴费,即使对身份未确认的伤者也是这样。”李杰说,对当事人完成救治后,仍面临经济困难的,交管部门还会与民政部门分享数据,主动识别,纳入民政部门兜底,让伤者无后顾之忧。目前,山西道路救助基金不断健全急救服务网络,已经构建了30分钟的急救服务网络圈。全省共审核确定173家医疗机构为“道路交通事故重伤员无差别急救绿色通道医院”,实现了全省市县全覆盖。
积极探索“警医保”协同新模式
面对年均1.3亿元的垫付规模,“资金池”能否持续?
在2019年前,山西道路救助基金账户结余资金近6亿元。同时,每年还会按照交强险保费1%的比例资金注入基金。2022年,山西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作出新规定:“基金累计结余达到上一年度支出金额3倍以上的,本年度暂停从交强险保险费中提取。”
据介绍,自从山西完善救助基金机制以来,每年垫付额度在1.2亿至1.5亿元。几年来,通过消耗结余的存量资金,基金结余如今稳定在3亿元左右。
“当‘警医保’各节点的工作被‘预担保、快抢救、后付费’无差别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串成线性流程时,伤员急救效率就得到百倍的提升,交通事故死亡率从2019年的5.24%降至目前的2.44%,创历史新低。”山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副总队长褚万里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探索“警医保”协同新模式,让机制更加高效畅通,帮助更多的家庭,挽救更多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