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分离17年,重逢时抱头痛哭;4岁时被拐,18年后重返家乡……这是湖北省黄冈市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中出现的感人场景。
日前,湖北省公安厅通报2022年度打拐工作绩效考核评比结果,黄冈市公安局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2022年,全市破获拐卖案件54起,找回失踪被拐妇女儿童86名,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70名,组织35组家庭认亲。
深度摸排,变大海捞针为循线追踪
“妈,我终于找到您了!”1月12日,在黄梅县公安局组织的认亲现场,尤先生紧紧拥抱母亲廖女士,失声痛哭。
2005年,身为聋哑人的廖女士外出时与家人走散。17年间,尤先生四处寻找未果,自责和悲伤终日缠绕。今年春节前,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团圆年。
原来,2022年9月,黄梅县公安局民警走访时发现:柳林乡望江村有一名多年前流浪而来的聋哑妇女,真实身份不明。当地村民回忆,她于2006年流浪至此。获知线索后,黄冈市公安局打拐办迅速成立专案组,通过公安部团圆会战平台发起亲缘关系比对。专班民警从体貌特征、年龄段、家庭成员信息等多维度反复排查,最终确认这名妇女就是尤先生失踪17年的母亲。
“底数清、情况明,是打拐工作的第一步。”黄冈市公安局副局长余延生介绍,黄冈建立打拐反拐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民政、卫健、妇联等部门职能优势,在福利救助、卫生健康服务、走访慰问等工作中及时发现拐卖犯罪线索。
同时,公安机关组织社区民警、村组干部深入社区、农村开展线索摸排,对来历不明的流浪乞讨、智力障碍、精神疾病、聋哑残疾等疑似被拐妇女儿童,查清身世来源、是否遭受拐卖等侵害。黄冈公安积极运用抖音、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广辟线索来源,成功找回30余名走失儿童。
借力现代科技,帮助被拐儿童回家
在蕲春县人来人往的蕲春大道,有一家不起眼的农家餐馆,战绪莲已经开了18年。饭馆一直不敢搬,是因为她怕儿子卫某找不到回家的路。
浙江、福建、广东……孩子被拐后,全国各地她几乎找了个遍。一次次,希望被失望打败,战绪莲夫妇煎熬了18年。
案子不破,专案不撤!在6代侦查员的接力寻找下,2021年1月,战绪莲夫妇终于找到儿子。骨肉重逢的场景、18年的寻亲故事,被记录在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二次》中,感动了万千网友。帮助他们一家人重逢,得益于现代科技——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原来,卫某系“鄂东南系列拐卖儿童案”受害人之一。2002年至2003年期间,湖北黄冈、黄石等地先后发生11起拐卖案,涉及被拐男童11名。上述案件的作案人数、嫌疑人年龄、作案手段等十分相似。公安部将该案列为督办案件,湖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成立专案组并案侦查。
当年被拐的孩子如今都长大了,一年一个样,如何找寻?2020年开始,黄冈市公安局利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将当年被拐儿童照片通过模型跟数据比对,得到了几百条相似度高的人员名单,再一一核查,成功找到卫某等被拐儿童。
被拐孩子找到了,还必须揪出犯罪嫌疑人。专案组辗转广东、四川等地,循线追查,最终获取了犯罪嫌疑人王某的相关资料。因涉嫌其他拐卖案件,王某已于2014年被四川警方抓获,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一体化救助,打拐有力度更有温度
团圆不是终章,黄冈公安机关着力做好被拐卖受害人的救助、安置、关爱等工作。
“你出去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啊!”2021年12月31日,被拐32年的林某回到黄州,亲人们看到坐在轮椅上瘦骨嶙峋的他,哭得撕心裂肺,在场民警也纷纷落泪。
1990年,林某在武汉被拐失踪。因当年线索少、技术条件有限,案件久侦未破。2021年,黄冈市、黄州区两级公安机关对该案进行攻坚,最终将其解救。然而,林某命运多舛,在读小学时被查出患有疾病,落下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
为缓解林某的生活困难,黄冈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联系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为其争取了2万元救助金。办案民警依托黄冈市反拐联席会议机制,积极联系原籍村组、政府、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为其恢复了户口、办理了身份证和残疾证,并帮助林某办理了特困供养申报手续,帮助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顺利回归社会。
目前,黄冈着力建立完善预防、打击、救助、安置一体化工作机制,形成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合力,坚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