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公安厅出台《关于加强全省公安机关爱警暖警工作的实施意见》,包含培育职业荣誉、加强身心健康干预、加强依法履职保护和执法执勤安全防护等20条具体从优待警措施,字里行间都是对民警的关心关爱。
近年来,湖北公安机关坚持“群众第一、基层第一、民警第一”的理念,出台了一系列爱警暖警措施,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持续增强广大民警辅警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提升了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开辟“绿色通道” 关爱身心健康
“谢谢局里及时把我送到医院治疗,救了我一命。”2022年11月10日,郧西县公安局看守所副所长王平安突然晕倒在工作岗位上,郧西县公安局迅速联系县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将其送入医院及时救助,他最终转危为安。
为确保突发疾病、因公负伤民警辅警得到及时妥善救治,湖北公安机关积极寻求医疗部门支持,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形成了全覆盖的公安急救网络。武汉市公安局与28家医疗机构协作开通“绿色通道”,近3年快速救治突发疾病、因公负伤民警辅警170余人。
民警辅警因公负伤或患急难重病后,深受高额医疗费用、因伤致残生活保障等问题困扰。为此,湖北省公安厅建立了一套以财政补助为基础、商业保险为补充、民警互助为支持的“三位一体”优抚机制。2022年,湖北公安机关为因公牺牲、因公伤残、因病致贫和病故民警及家属发放各类抚恤补助金1100余万元。
湖北省公安厅还将体检纳入队伍考核范围,要求年休假率达不到90%的单位年终不得评为先进,组建专项督察组深入督察,着力推动年休假制度刚性落实,受到广大基层民警好评。
解决现实困难 爱警落到实处
一些民警远离父母、爱人和子女到异地工作,与家人团圆是他们心底深切的期盼。近年来,湖北公安机关大力推进民警夫妻“团圆工程”,通过调动单位、轮换岗位、人才回乡等形式,逐步解决夫妻异地工作或与子女、父母异地生活等难题。
“团圆工程”综合考虑考核民警个人奖惩、专业技能等表现,由公安机关统筹推进,在现有编制员额和规定职数内,有序帮助民警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荆州市公安局近5年已为107名民警解决异地分居问题,黄石、黄冈、咸宁三地公安机关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从外地调回民警200余名,帮助他们与家人团圆。
湖北各地公安机关根据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受民警辅警好评的举措。荆州、宜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持续深入解决民警子女就学、配偶就业、新警住房等实际困难;荆门推出暖警“云服务”,第一时间处理民警辅警家属生病、家庭水电故障等突发情况;孝感建成多功能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仙桃开设“深夜食堂”,均受到民警由衷称赞。
及时澄清正名 维护执法权威
2022年6月19日,一条短视频引发社会关注,视频拍摄者对随州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白云湖派出所2名民警的执法行为进行投诉。高新区分局维权委员会迅速开展核查,最终证明为不实投诉,维权委员会为民警送上了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威正名通知书。
湖北省公安厅全方位关心民警身心健康,激励他们担当作为,出台了《湖北省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澄清正名工作实施办法》,严厉打击各类侵害民警执法权威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投诉、诬告、诽谤等不法侵害的民警澄清正名。
2022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共为101名被恶意投诉、诬告陷害、侮辱诽谤的民警辅警依法澄清正名、消除影响,办理诬告陷害、恶意投诉类等案件194起,对侵权行为人依法严厉打击,切实维护了民警执法权威,为民警规范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公正选人用人 激励担当作为
湖北公安机关坚持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让民警晋升有渠道、榜样看得见。
湖北公安机关制定干部选拔任用相关方案及制度,积极推动民警职务职级晋升“双管齐下”。2022年,省公安厅机关和直属单位调整配备干部263人,选拔市州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成员34名及重要警种主要负责同志32名,推进市县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成员交流任职79人。
湖北公安机关定期组织“最美基层民警辅警”推选宣传活动,注重对基层一线先进典型的挖掘。2022年以来,全省共有15名民警荣获全国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等称号,109个集体、162名民警荣立集体或个人一、二等功。2022年5月25日,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举行,湖北公安机关31个集体、48名个人受到表彰。
湖北公安机关健全完善日常奖励工作机制,采取送奖到一线、送奖到家等形式,增强表彰奖励的激励效应。去年以来,举行表彰奖励荣誉仪式197场次,开展送奖上门290轮次,840个集体、3742名民警和496名家属受邀参加荣誉仪式,民警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