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锋”训练营采用“读、看、讲、评、议”五环教学模式,设置警务科创、大数据应用等8大培训模块
◎“登锋”砺警学堂围绕危险品管理、无人机操控、警体技能等主题,开展有重点、分批次培训
◎“登锋”工程不仅是人才培养品牌,更是警务创新的支点,推动警务模式从“传统”向“智慧”跃升
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一场关于警务人才培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从“90后”民警为科创企业追回千万元损失,到“95后”警花用大数据模型30分钟化解邻里间的积怨,再到“00后”新警成为社区群众交口称赞的“贴心人”……这些鲜活的故事背后,是常州市公安局武进分局“登锋”人才工程带来的深刻改变。
青警训练营锻造实战尖兵
“年轻警力占比高,既是优势更是责任。”武进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盛世麟说,面对新时代警务需求,2024年3月,他们启动“登锋”训练营。“登锋”取用了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庄献锋名字中的“锋”字,寓意“攀登高峰,争当先锋”,号召青年民警以庄献锋为精神标杆,快速成长成才。
首期“登锋”训练营采用“海选+实战”的选拔机制:153名35岁以下民警经过笔试后,随机分组接受应急处置、数据建模、服务优化等实战课题考验。经过层层筛选,60名青年民警脱颖而出。
在为期8个月的轮训中,分局构建“读、看、讲、评、议”五环教学模式,设置警务科创、大数据应用等8大培训模块。训练营首批“出品”的嘉泽派出所副所长吴凯,原为湖塘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副主任,凭借考核成绩优异,他迅速成长为派出所领导。像吴凯这样通过训练营淬炼成才的骨干,已有37人走上关键岗位。
砺警学堂构建全域人才体系
为将人才培养覆盖面扩展至全警,武进分局同步推出“登锋”砺警学堂,将3600余名民警辅警纳入培育体系。学堂采取“理论+实操”“线上+线下”模式,围绕危险品管理、无人机操控、警体技能等主题,开展有重点、分批次培训,构建起分层分类、精准滴灌的警务人才培育体系。
鸣凰派出所民警白煜在“登锋”砺警学堂学习后,在工作岗位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75起、处理群众求助165起,其管辖的鸣北辖区社会治安持续稳定。数据显示,武进公安通过“登锋”砺警学堂培育的骨干力量,有效推动全区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群众满意度提高。
“登锋”砺警学堂聚焦实战需求,以“国家、省部、地市”三级功模民警为引领,建立1140人次的功模民警数据库,实施“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培养机制,推动老带新、强带弱。2024年以来,全局14个集体、180名个人获得区级以上表彰,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人才格局。
数字化转型驱动警务革新
“登锋”不仅是人才培养品牌,更是警务创新的支点。武进公安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警务模式从“传统”向“智慧”跃升。
在“登锋”工程推动下,武进公安掀起警务数字化改革热潮。新城派出所打造的“数字警务中枢”,通过布建智防前端设备及识别系统,实现治安态势动态掌控,推动辖区高发部位警情同比下降18.6%。其创新的“1+1+1+N”多元调解机制,整合民警、律师、社区骨干等力量,使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突破60%,累计无偿提供法律援助19次。
而在武进公安的“创新工场”,青年民警主导开发的“街面警情处理技巧”“反诈预警防范及宣传策略”等12个数字模型已嵌入实战,3个项目斩获省级科技创新奖,科技赋能的“武进样本”渐成标杆。
从青警训练营到砺警学堂,从数据赋能到共建共治,武进公安以“登锋”人才工程为引领,为公安工作变革与发展注入更强青年人才动能,实现了人才培育与警务效能的双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