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蔡兴跃,现任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获得个人嘉奖2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人物特点:
处理案件时,认真对待细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面对群众,满怀热情倾注关爱,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
人物心声:
忠诚履职,奋斗实干,真正做到群众心声有人听、难题有人解。
大众点评:
蔡兴跃同志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白沙的生动实践者。他秉持“民忧即我忧”的理念,让执法温度融进了黎锦的经纬线。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 郭玉斌
和蔡队长共事就像在绣黎锦,看着简单,实则针脚里全是学问。他总能把“法言法语”化作“山歌俚语”,用黎家阿哥的实诚劲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是我们黎乡最贴心的调解员。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 符明科
现在孩子们放学都爱往他办的“少年警校”跑,连我闺女都学会用黎锦编钥匙扣普法了,蔡队长真是我们黎乡的“定海神针”。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村民 刘阿强
1月1日,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蜿蜒的盘山公路上,白沙黎族自治县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蔡兴跃驾驶着警用摩托车,警徽在阳光下折射出亮眼的光芒,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晒得黝黑的肤色宛如勋章,这是琼岛骄阳为这位37岁的黎乡守护者烙下的忠诚印记。
“绣花警长”,这是黎乡群众对蔡兴跃的爱称。这个称呼来源于他在办案时对细节的极致雕琢,以及对群众大事小情皆倾注的满腔热情和关爱,让平安与和谐在黎乡扎根。
2024年8月30日,蔡兴跃(右)安排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安保工作。(资料图片)
筑牢少年成长防护网
“咚咚咚!”初春的深夜,白沙县某水吧卷帘门被拍得震天响。店主阿强叼着烟拉开铁门说:“打烊了!”却见穿外卖服的蔡兴跃举着手机录像说:“订单写着‘特殊套餐’——12个孩子、3箱啤酒、2副扑克?”
沙发堆里蜷缩的逃学少年们惊慌抬头,正撞上蔡兴跃痛心的目光。15岁的小符攥着游戏手柄发抖地说:“叔……叔叔,我们就是玩玩……”话未说完,蔡兴跃掏出自己的手机说:“你阿妈刚给我发消息,说你在这次全县月考中拿了年级第三。”看着小符因撒谎而羞愧的神情,蔡兴跃继续苦口婆心说道:“孩子们,知道现在几点吗?”他指着墙上的挂钟,“凌晨两点,你们的父母在橡胶林里摸黑割胶呢!”小符的眼泪瞬间落了下来。
蔡兴跃蹲下身,拭去小符脸颊的泪水,从背包里取出几张照片。照片里,小符母亲戴着头灯,用布满裂口的双手握着胶刀划开树皮,胶乳顺着割线缓缓流入碗中。“你妈妈说,多割这一桶,就能给你多买一支笔、多订一本辅导书。”蔡兴跃接着说:“她把你的奖状贴在床头,逢人就夸儿子是读书的料。”小符突然站起身,将游戏手柄塞进蔡兴跃手中,“叔,我错了!”其他少年也红着眼眶,默默把零食和游戏机收进背包。次日清晨,小符和伙伴们的身影出现在校园晨读的队伍中,小符的课本里夹着母亲割胶的照片,书页边角写着“为了月光下的坚持,拼尽全力”的话语。
在元门乡中心学校的普法课堂上,蔡兴跃讲述着小符的成长故事。说罢,他笑意盈盈地将一个用黎锦编织的钥匙扣举起,“没错,这就是小符上个月寄给我的礼物!”说起小符现在的转变,蔡兴跃满脸的欣慰和自豪:“这个孩子现在在技校学汽修,变化很大,不仅认真学习,而且更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我相信他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推广普法漫画、将黎族骨哨比作“报警哨”……每一次普法课堂,蔡兴跃都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有趣的知识“输出”,给孩子们开启法治思维之门,赋予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的智慧之光。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用心用情付出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孩子们当中起到良好效果,为未成年人营造了更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绣出真情为民新图景
“阿跃!工地上有人讨薪,快来看看!”2024年2月7日,社区调解员李大姐的声音在电话那头急促又颤抖。蔡兴跃急忙放下吃了一半的午饭,开着车直奔工地。
“包工头卷钱跑了,娃的学费还没着落!”领头的王大哥眼眶通红地说。蔡兴跃说:“乡亲们,我是治安大队蔡兴跃!咱们黎族有句话——‘山藤缠树要生根,欠债还钱天在看’!”接着,他掏出手机拨通视频电话:“陈总,您家祠堂对联写着‘诚信传家’。”屏幕那头的中年人涨红了脸。
蔡兴跃联合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踏遍8个市县,在海南某县某度假酒店找到企图出境的包工头。蔡兴跃拿着手中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例集》,对方瘫坐在沙发上,懊悔地签下分期还款协议。
2024年2月9日,在调解室里,蔡兴跃组织矛盾双方调解,“王大哥,陈总押了辆工程车在法院;陈总,工友们同意分期拿钱。”拿到工资的王大哥哽咽了,“蔡队,太感谢您了!”
在蔡兴跃的不懈努力下,彻底解决了困扰农民工兄弟的“烦薪事”,全县农民工欠薪问题实现动态清零。他的真心付出换来了农民工兄弟的笑逐颜开,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誉,真正做到了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编织协同共治平安结
走进蔡兴跃的办公室,墙上一面面锦旗如同黎锦般绚丽。在最为显眼的位置,悬挂着一幅独具匠心的“锦旗”,它以黎族传统纺染技艺手工编织而成,名为“警民联系网”。这面锦旗上,1100个绳结更有意义,代表着蔡兴跃10余年来成功整改的1100个安全隐患,而82枚银铃则代表着对全县中小学校的安全守护。
锦旗是群众对他工作的肯定与嘉奖,更是蔡兴跃辛勤工作的见证。锦旗上的每一个绳结、每一声银铃的响声,都在诉说着他扎根基层、爱民为民的故事。这面锦旗不仅是蔡兴跃个人荣誉的象征,更是白沙县警民携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生动写照。
这位“绣花警长”的公文包里,永远备着三件“法宝”:泛黄的案件笔记扉页写着“民忧即我忧”;女儿画的“警察爸爸”卡通像背后,藏着止咳糖浆的处方笺;还有枚磨得发亮的骨哨,记录着2000余次出警的故事。
深夜,蔡兴跃伏案整理档案时,女儿的视频通话弹出:“爸爸,今天我画了穿警服的大英雄!”屏幕上的蜡笔画里,蓝色小人手持银针,正为地球仪绣上和平鸽。他摸着喉结处的咽炎贴微笑着说:“女儿,爸爸不是英雄,只是名想为群众做实事的警察……”
当晨曦再次染红白沙的橡胶林,蔡兴跃又跨上警用摩托车。后视镜里,少年警校的晨操声惊起群群白鹭,候鸟舞蹈队的红绸在山间翻飞,商铺门前的黎锦平安结在风中轻摆——蔡兴跃用忠诚和担当将平安祥和的图景一针一线绣进黎乡的晨昏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