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暮色中的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龙胜村,62盏新路灯在薄雾中次第亮起。暖黄光晕里,一个高大身影正仔细查看文化广场,他叫常永恒,是兴安盟公安局驻村民警。
常永恒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警校毕业后到兴安盟公安局五岔沟森林公安分局工作。2023年10月,他主动请缨参加兴安盟公安局驻村工作队。从腰间的“八大件”到驻村日志里的“幸福密码”,这位90后民警用沾满泥土的鞋子,丈量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暖心之路。
“是小常帮我追回7500元!”2024年10月一天夜里,村民小董误将钱款转给他人,急得直跺脚。了解情况后,常永恒连夜协调两地警方追踪资金流向,次日便将钱款物归原主。小董还特意制作一面写着“人民警察为人民 失而复得暖人心”的锦旗送给常永恒。
在常永恒泛黄的驻村日志里,64户村民的悲与欢都被详细记录。2024年秋,村党支部书记带常永恒入户走访时,指着常永恒双脚沾满的泥泞说:“咱们村这道路像块吸满水的海绵,夏天水涨起来,能把三轮车轱辘都吞了。”出行难、排水差是村里迫在眉睫的问题,常永恒在笔记本写上了挖排水渠、修柏油路,并标上重点符号。随着了解越多,他本子上的标注越来越多,笔记本瞬间爬满“排水渠”“减速带”“文化广场”等鲜红标注。
跑部门协调经费、请技术人员测量、找施工队施工……此后,常永恒将纸上的承诺化作3.3公里硬化路、3条排水渠、110米减速带、2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62盏太阳能路灯。
提到建文化广场,常永恒说,最初还引发村民质疑,“搞这些花架子干啥……”常永恒暗下决心:“干就干成、干就干好!”常永恒回忆,那段日子充满了挑战和艰辛。虽然资金难题解决了,但是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为此,常永恒请来了专业技术人员,与他们一起研究方案。
为确保工程按时完成,他夜以继日和大家一起干,常常累得腰酸背痛。每当看到村民们期待的眼神,常永恒便充满了动力,最终坚持了下来。就在开工当日,60多岁的乌大娘对他说:“小常,等广场修好了,我给你们扭最地道的秧歌。”
“法律条文在苞米地里得换成家常话。”回忆首次调解邻里纠纷,常永恒坦言曾被村民的直白所“打蒙”。去调解之前,常永恒做了充足的准备,法律书籍背了又背,网上资料也查了很多。然而,到了现场,满脑子法条在两村民“他家牛啃了我家苞米秆”的争吵中,一条也说不出口,他只能在一旁边学边记录。
常永恒说,在群众家里就得说群众的话。于是盘腿上炕、舀上缸里的凉水就喝……常永恒慢慢地从驻村干部变成了“自家人”。深夜里他加班加点统计危房改造数据,村民们看到他这么拼,也慢慢地理解了他,还配合他一起工作。
对于年轻人来说,村里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每次朋友约常永恒出去吃饭,他总是爽约,但却不忘见缝插针“推销”道:“有时间来尝尝咱村的杂粮,看看这里的满天星斗!”
“乡亲们把你当自己人,咱就得把这里当作家!”常永恒说。每周四的“平安课堂”,村部大喇叭总会准时响起,常永恒开始不厌其烦地叨叨:“姑娘刷单要留心,蝇头小利是陷阱”“大爷大妈守钱袋,陌生来电咱不睬”……这些顺口溜都是他每天利用闲暇时间琢磨出来的。
每天吃过晚饭、换好衣服、拿上装备,到村里转一转成了常永恒的习惯。“走一走,看一看,让群众安心,我也放心。”常永恒笑着说道。
2024年秋收后,针对农闲季,常永恒专门组织开展“炕头普法会”,从农产品售卖到防诈反诈,从街坊邻居和睦相处到夫妻互敬互爱,宣讲地点也从炕头转到集市,甚至玉米垛旁。“这小伙子说得在理。”村里的张大爷竖着大拇指直呼道。
翻看常永恒的驻村日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村里的大事小情:司大爷第一次用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了电饭煲却舍不得拆开包装;3名身患疾病的村民每月准时收到低保金;张大爷和李叔的矛盾疙瘩解开了……
“乡村振兴就是要把太阳种进乡亲们心里。”常永恒扎根塞北乡村,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