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推动矛盾化解提质增效
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公安局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质增效。今年以来,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3%以上,进一步筑牢社会平安基石,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中焕发勃勃生机。
“一村一档”筑牢源头防线
“幸亏民警老周和村干部上门调解,否则我这房子怕是盖不成!”近日,在菏泽市鲁西新区,村民李某指着刚封顶的新房感慨道。13年前,李某与邻居因宅基地边界问题起纷争,后来发展到双方扬言要“动手解决”。菏泽市公安局鲁西新区分局岳程派出所联合街道办、社区干部及家族长组建专班,历时4个月走访调查,先后召开5次调解会,终于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如果久拖不调、久调不成,就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对此,菏泽公安机关推行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进镇村党委(党支部)班子机制,依托“警格+网格”双网融合,建立涵盖土地纠纷等12类风险的“平安档案”。社区民警每周驻村办公3天以上,联合基层力量开展“敲门问需”行动,形成“一户一访、一事一记、一村一策”工作闭环。全市167个乡镇街道实现规范化“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全覆盖,通过三级化解机制分层处置矛盾纠纷:家门口问题由警民联调就地解决,复杂矛盾由矛调中心多元化解,重大风险由领导挂牌督办。
此外,基层派出所强化矛盾纠纷重复警情“全周期管理”,通过每周电话回访、每月实地核查,动态跟踪矛盾双方履约进展。针对婚恋家庭、邻里关系、宅基地纠纷等高频问题,民警组织村民代表修订村规民约,新增预防性条款,让“解纷智慧”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攥指成拳凝聚共治合力
“公安、司法、律师一起上门,彻底解开了我家十几年的心结!”近日,在巨野县公安局田桥派出所,居民王女士眼含热泪地说道。王女士因家庭遗产分配问题与兄弟姐妹多次冲突,田桥派出所启动“三所联动”机制:司法所负责进行相关法律解读,律师事务所提供专业法律援助,同时邀请妇联进行心理咨询、疏导情绪,街道办协调家族长辈主持分家,最终促成和解协议。
菏泽市公安局创新搭建“三所联动”机制,通过派出所统筹调度、司法所法规宣教、律师事务所法律兜底,形成“1+1+1>3”的治理效能,切实将矛盾处置引入法治化轨道。“‘三所联动’已成为全市推进‘派出所主防’的重要载体,有效促进各类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依法化解和高效化解。”菏泽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李明轩说。
针对跨部门、跨领域复杂矛盾纠纷,菏泽市公安局联合民政、司法等部门搭建“矛盾纠纷数据池”,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10警情、网格事件等12类数据源,实现风险“一屏感知”。
延伸触角激活共治细胞
如今,在菏泽,社区民警由“下社区”变为“在社区”,服务群众的触角向社区末端延伸,进一步激活了基层平安共治细胞。
“要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必须要换个战场。”自担任成武县公安局苟村集派出所所长以来,田雨创新开展“警民夜话”活动,利用晚上7时至9时的时间段,带着马扎走进社区广场、村头树下,与群众“拉家常”。同时,针对农村地区群防群治力量薄弱的情况,苟村集派出所在全镇建立5所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警校,搭起警民沟通桥梁。
在单县龙王庙镇,由村干部和乡村小超市店主组成的“平安驿站”引人注目——村民们经过培训,既能当反诈宣传员,又能做纠纷“预警哨”。
为汇聚民力,扩大信息线索收集覆盖面,菏泽公安派出所扩大群防群治队伍,在辖区建立平安守望点,延伸“派出所主防”工作触角。他们联合医疗、卫健部门和医院,畅通送医救治“绿色通道”;联合民政、人社等部门,强化对生活困难人员帮扶救助;联合妇联等组织,对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介入干预,一系列举措让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何化广 苗坤)
德州:多元化解纠纷 高效服务群众
深入推进入户走访、评估风险、预警研判等行动,进一步整合调解力量,发挥专业优势,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充分发挥综合治理中心作用,突出协同化解机制建设……近年来,山东德州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牢固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坚持把主动警务、预防警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全面筑牢基层社会治理防火墙。
群防群治聚合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德州公安成立群防群治专业化队伍,并纳入“派出所主防”体系,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德州公安机关不断深化警网融合理念,推动110警情、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窗口接报等多渠道受理模式,推动130余名派出所所长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1080余名社区民警进村居“两委”班子,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深化警民联动机制,充分运用警民联调、警社联调、警律联调等矛盾纠纷联调化解模式,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德州市公安局强化基层社会治安防控力量建设,围绕“加强基层治保会建设、加强基层警力配备、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三个方面,制定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时限精准、措施具体的工作要求。
他们推动落实“一村(格)一警”全覆盖,规范治保会建设,不断强化制度保障,做好规范化建设运转,健全完善治保会5660余个、配备治保人员1.8万余名,实现社区和行政村全覆盖。此外,德州公安深化警网融合,规范运行机制,由社区民警辅警兼任副网格长,推进网格员与派出所民警辅警捆绑式作业模式,推动警格和网格进一步深度融合。
德州公安机关将群防群治队伍纳入“派出所主防”体系,推行基础信息联采、风险隐患联排、矛盾纠纷联调、公共安全联管、群众求助联处、防范教育联宣等“平安六联”工作法,实现派出所与基层党组织、群防群治队伍捆绑作战、同向发力,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贯通、联动高效”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2024年以来,全市群防群治队伍协助化解矛盾纠纷3300余起。
止患于微保安宁
德州公安机关在扎实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中,坚持抓实“精准排查、多元化解、定期回访”三个环节,切实抓好源头防控工作。
德州市公安局建立社区民警每周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治保会主任联系见面制度,制定《派出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指引》,规范排查发现、跟踪化解、调解回访工作闭环,通过采取“群众先劝、部门协同、公安跟进”三步法,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2024年,全市公安机关排查化解重点矛盾纠纷8200余起。此外,他们做实多元调处,与综合治理中心加强协作,协同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起。
秉持“谁负责、谁调处、谁回访”原则,德州公安机关落实“一案一回访”,针对已调解的纠纷警情,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回头看”工作。针对尚未完全解开心结及未履行完毕的矛盾纠纷,进行跟进敦促或再次调解,实体化解后销号清零。
同时,德州公安机关立足自身职能,联合群防群治力量,通过政策解读、微信群推送法律常识等方式,做好法治宣传引导,引导群众树牢遵纪守法理念,借助合法途径维护权利、表达利益诉求,从源头防范矛盾纠纷激化。同时,他们坚持把法治宣传贯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全过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开展以矛盾纠纷调处、反诈、禁毒等为主题的宣讲活动,通过真实案例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为群众分析利弊,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记者:柴黎 通讯员 张腾飞 代文新)
临清:用好新机制 解开“千千结”
“多亏了咱八岔路派出所,在地头就把俺们两家多年的疙瘩解开了!”2月15日,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村民李大爷看着自家耕地边上明确的界限,终于舒展了眉头。因耕地边界不清晰,李大爷与张大爷积怨多年,一度剑拔弩张。临清市公安局八岔路派出所所长刘建第耐心厘清两家多年来的争议,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这是临清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的生动实践。
4月18日,在“流动普法课堂”上,临清市公安局民警结合真实案例开展普法宣传。陈泽辉 摄
2024年以来,临清市公安局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聚焦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资债务等矛盾纠纷,创新工作模式,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着力推动部门警种联动、风险隐患联控、矛盾纠纷联调,实现平安稳定共创,全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数同比分别下降30%、10.6%。
坚持“早”——做实源头化解
临清市公安局强化源头治理、预防为主,结合巡逻走访、日常办案,主动化解群众之间潜在的矛盾纠纷,及时干预、提前介入,避免矛盾激化升级。经济开发区派出所探索建立人民调解员、经开大管家调解机制,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作为辖区“大管家”,对小矛盾、小问题、小纠纷,会同社区民警事先进行“警前调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今年2月,新华路街道网格员发现,某小区居民小赵多次在业主群反映楼上住户噪声问题。社区民警唐玉涛立即联合物业、居委会上门调解。原来,小赵因备考压力较大,对楼上儿童跑动声过度敏感,双方积怨已久。民警使用分贝测试器对音量进行测试后,组织召开邻里恳谈会,促成双方约定“静音时段”,最终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临清市公安局将“警网融合”作为“先手棋”,严格落实社区民警与社区(村)党组织书记、治保主任、网格员每周联系见面制度,通过“入户访、重点查、线上巡”相结合,对出租屋聚集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将矛盾隐患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对于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临清公安机关从风险类型、持续时间、现实表现、冲突烈度等方面分析研判,由属地派出所向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和市局矛盾纠纷调解专班“双推送”,由双方共同化解。对于调解后仍存在风险隐患的,推送临清市综治中心,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召集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推动化解。
融入“情”——推动实质化解
临清公安机关依托镇街“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对邻里纠纷、债务纠纷、婚恋家庭等易发高发潜在隐性矛盾风险,坚持讲清事理、讲明法理、讲透道理、讲通情理。对复杂矛盾纠纷,他们推动主责部门找出症结、拿出实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公安机关及时跟进回访、掌握动向、闭环管理,推动实质化解。
2024年8月16日,松林镇某企业聚集20余名村民讨要土地租金,情绪激动。临清市公安局松林派出所立即启动“警调衔接”机制,将村民请到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邀请镇政府、村委会和企业负责人参加调解。民警一方面稳定村民情绪,引导依法维权,另一方面约谈企业负责人,摆事实、讲法律、算后果。经过5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租金支付协议。
“大家看看,这是典型的‘冲动型’邻里纠纷,其实一句好话、一个让步就能解决……”今年4月,在刘垓子镇集市的“流动普法课堂”上,临清市公安局刘垓子派出所所长牛津结合真实案例,讲解治安管理处罚法,围观群众纷纷点头。这种“接地气、冒热气”的普法方式,正是临清市公安局推进源头治理的重要举措。他们牵头组建“民警+律师+乡贤”普法宣讲团,利用农村赶大集、社区广场舞时间等群众聚集时段,开展法治宣讲,将“说理”与“讲法”结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韩艳燕)
枣庄古邵派出所:警民联动助力乡村和谐
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公安局峄城分局古邵派出所持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多方联动,通过源头防控、夯实责任、闭环管理,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2024年,该所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化解率达98.9%。
4月22日,古邵派出所民警经过耐心调解,使得矛盾双方握手言和。李雅文 摄
分级分类制定方案
“派出所最大限度发挥民力,不断做强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助力乡村振兴。”古邵派出所所长武畅说。为做到矛盾纠纷早预警、早化解,古邵派出所立足辖区“地广分散、服务半径大”的特点,设置曹庄、坊上、古邵三大警务板块,按照“1名民警+1名辅警队长+N名包村民警辅警”的“1+1+N”模式配置警务人员。
在104个自然村、重点企业、商铺,古邵派出所组建警民联络微信群125个,一个微信群即一个线上警务室,通过线上互动,精准掌握各类矛盾纠纷动态,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按照“一案一策”原则建立台账,分级分类制定化解方案,提前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同时,他们创新村所干部双向任职机制,选聘12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为所长助理,12名优秀民警辅警到治安乱点村任“两委”成员,推动形成守面、管区、保点的一体化防控格局。
“自从有了警民联络群,我们有什么事都在群里找民警。他们每天巡逻,指导我们组建治安巡逻队,大事小情在村子里就解决了。”三义庄村村民老朱说。
健全三级调解体系
古邵派出所坚持多元治理,推行“一三五”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成立一个专班、实现三所联调、开设五类平台),按照“三步”调解法(现场调解、村居调解、联合调解),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化解。
古邵镇成立由镇党委副书记牵头,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专班,设立“警调联动·峄齐办”工作室,打造职能配置更优、力量聚集更强、工作成效更好的良性矛盾调解运行模式。由司法所、派出所牵头,律师事务所配合,建立健全矛盾共解机制、信息共通机制、纠纷共商机制,做到苗头早发现、预警早发出、危机早干预、问题早处置。
此外,古邵派出所开设五类平台,开通流动调解车,现场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办事等便民服务,打造“一揽子”服务平台;在104个自然村分别设立调解点,在村居内调处应急类邻里纠纷;在3个警务室设置小纠纷调解室,由民警辅警调处轻微治安类纠纷;在派出所内设公调对接室,联合相关部门调处复杂疑难治安类纠纷;设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对各类矛盾纠纷兜底化解,做到件件有人问、事事不出镇,防止矛盾激化升级。
建立闭环管理机制
4月17日,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双楼村殷某三兄弟将一面印有“真情调解 情暖民心”的锦旗送到古邵派出所民警牛猛手中。
原来,殷某三兄弟因房产问题产生纠纷,三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牛猛了解情况后,本着促进家庭和睦、彻底化解矛盾的初衷,联合村干部多次与三兄弟沟通交流,最终兄弟达成协议。事后,牛猛多次到殷某三兄弟家走访,殷某三兄弟感激不已。
这起矛盾的成功化解,得益于古邵派出所推出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闭环管理机制。他们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作为最终目的,坚持事前、事中、事后“三步走”多元调解工作法,对当天未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12小时内抄告镇政府和村党支部书记,及时跟进化解;对于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一般的跟踪15天,复杂的跟踪30天,确保无隐患再予以销号;对于调解3次以上未成功化解的矛盾纠纷,由镇领导、司法所或派出所所长、村党支部书记包案化解。
此外,为巩固矛盾纠纷调解处置成果,古邵派出所严格落实回访制度,按照“谁调解、谁负责”的原则,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回访当事人,确保案结事了、无隐患。(张艳 武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