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10时许,阳光洒向雨后的桂山港,海面晶莹剔透。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万山边检站执勤四队船艇队副队长吴发柳正驾驶“边检44218”巡逻艇出海巡检,他双手紧握方向盘,目光紧盯前方航道,船艇驶过之处浪花翻涌,不断激起波涛。
“越是大风大浪,越要乘风破浪”
吴发柳,广西柳州人,今年41岁的他已经守岛20余年。“之前没有坐过船、见过海,第一次坐船感觉晕得厉害,对海的第一印象是一望无际,没想到和海、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什么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吴发柳说。
最高时速42节,巡逻艇飞速驶向伶仃洋深处,到达桂山锚地一处停泊着数艘货轮和渔船的水域后,吴发柳停下发动机,准备登船检查。出海巡检一般需要5名船艇队队员,各自分工不同。在其他队员将船艇缆绳固定好后,吴发柳走到甲板,看准时机,跟随海浪高低起伏的频率,在巡逻艇浮动至最高点的瞬间,“刷”的一跃跳上渔船,动作娴熟。“跳帮这一环节很重要,如果跳不上对面船,人很容易掉落进两船的夹缝中受重伤。”看似简单的动作,时刻潜伏危险。
见人、见证、见船,是渔船巡检的基本步骤。吴发柳仔细查看了渔民的证件后,拿着手电爬进各个机舱细致检查船上是否存在非法出入境藏匿人员。机舱闷热,一轮检查完成后,吴发柳已是大汗淋漓。正值5月1日南海伏季休渔期前夕,离开前,吴发柳再三叮嘱渔民遵守休渔规定,注意行船安全。
如今,吴发柳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维护海上正常出入境秩序、服务港澳流动渔民跨境作业,但在2019年公安边防部队改革转隶前,抓走私、查偷渡也曾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在万山边检站工作的黄伟宁,是吴发柳的广西老乡,谈及过往,他用“出生入死”来形容与吴发柳之间的战友情。
“出海1小时相当于跑了10公里,有时候1天有9个小时都在船上,船停在那里任凭海浪自由摆动,对体能的消耗很大。如遇浪高势猛的白头浪更是危险。”“有一次,我们一起出海追嫌疑船,船早上8点开出去,原本1个小时的航程,到下午2点才回来。当时海上有雾,能见度10米左右,雷达坏了,海图机受干扰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但航程过半不能后退,只能一直往前走。”“违法犯罪活动主要出现在夜间,晚上海面能见度更低,四周情况难辨,驾驶全凭经验。”当记者问及出海抓“大飞”(快艇俗称“大飞”)的惊心动魄,黄伟宁、吴发柳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当时只知道‘火拼’,都不知道‘死’字怎么写,但和吴发柳一起出海,他驾船经验足、路线熟,方向盘在他手上,我很放心。”黄伟宁说。
“本能地就想冲在前,就是傻傻地喜欢这个工作。”虽然心有余悸,但吴发柳无怨无悔。
“听船的声音就像人的声音”
吴发柳所在的执勤四队船艇队,除了负责查验港澳流动渔船、查验出入境国际航行船舶和锚地巡查监护外,还负责巡逻舰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船的维修保养最重要。海岛高盐高湿,出海后的船都需要进行全面检查。”吴发柳说。
巡检回来后,吴发柳开始对巡逻艇进行日常维修保养。他钻进狭小的设备仓,拿着油标尺检查所剩油量,用抹布抹去机器上的油点,细致地查看是否存在漏油等情况。一番查看后,吴发柳打开巡逻艇发动机,侧着耳朵听。发动机打开后,周围立刻变得嘈杂不已。“你听,这个声音‘哒哒哒’,说明机器是正常的,如果出现‘突突突’,就有些问题了。听习惯了,听这个声音就像听人的声音一样,你从声音就能听出机器有没有‘生病’。”吴发柳对记者说。
船的维修保养是一门技术,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之前也不懂得怎么修船,就是抓住机会去学,‘偷学’看别人怎么修、不懂就多问。在岛上,学点东西也解闷,不学东西不行。”吴发柳说。就这样,一步步“傻傻”地学,吴发柳成了开船、修船、懂船的行家。
“浪漫就是简简单单”
守岛,意味着不能陪伴,意味着聚少离多。
“2017年台风‘天鸽’来的时候,在岛上一个月,都回不去。遇上恶劣天气船舶停运,或是特别繁忙调不开人手的时候,很长时间都不能回家。在妻子怀孕的时候,我还在执勤。”
没有淡水,饮用水全靠桶装水、物资全靠运、出岛交通不便……守岛面临着很多困苦,但比起环境的艰苦,与家人的别离更是难捱。多年驻岛,吴发柳对妻子有着无尽的亏欠。“工作是工作,家庭是家庭,但它们是有联系的,每个人的‘苦’点不一样,对我而言,妻子对我工作的支持最重要。”
吴发柳说,自己不懂得人情世故,妻子总说他“傻傻的”。他来守岛,很多时候顾及不到家庭,妻子有时也会发牢骚,但从不抱怨。他说,这么多年没有为妻子做过什么浪漫的事,唯一送的礼物就是把核桃雕成了心形。“我不懂得浪漫,结婚没有仪式感,不摆酒、没有戒指、没有婚纱照,这么多年我们一切都是简简单单。”
20余年驻守,吴发柳以岛为家,以船为业;他说离不开岛、离不开海。就这样,一直“傻傻”地干、“傻傻”地学、“傻傻”地爱,心甘情愿,他的初心如海,是如此的清澈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