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副支队长杨翔。黄翔 摄
4月28日清晨,在位于云南省临沧市的边境线上,手电筒的光束刺破尚未消散的晨雾。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副支队长杨翔俯身贴近泥泞的地面,指尖轻触草丛上的新鲜车辙印。“他们刚经过这里,不超过两小时。”他压低声音向队员示意。一小时后,一支偷渡队伍在边境密林中被截获,5名偷渡分子落网。这是杨翔带队破获偷渡案的一个缩影,也是他17年戍边生涯中,用脚步丈量近300公里边境线的真实注脚。
戍守边疆17年,杨翔累计参与侦破毒品案件1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余名,缴获毒品近1.5吨,指挥侦破偷渡、走私等跨境违法犯罪案件60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300余个,抓获涉案人员1900余名,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5次,获评“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称号。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38岁的杨翔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18年4月,中缅边境的雨林间雾气弥漫。杨翔和同事们在深夜的山间小路上发现一辆满载水泥的拖拉机。驾驶员神色慌张,杨翔目光如炬。“卸货!”一声令下,执勤民警将水泥逐袋搬下,却未发现异样。杨翔绕着拖拉机踱步,突然蹲下身敲了敲油箱——金属声有些沉闷。随着油箱被拆卸,11.744公斤海洛因出现在众人眼前,两名毒贩束手就擒。
“从一个小线索入手,层层深入,再到最后案件破获,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杨翔说,他很享受抽丝剥茧侦破案件的乐趣。
与犯罪嫌疑人的较量,不仅是体力的比拼,更是智慧的角力。2019年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两个冒雨步行的身影闯入杨翔的视线,“暴雨夜徒步,不是本地人就是有问题。”他立即带队追踪,当行至距可疑人员约30米处时,人影却突然消失在玉米地中。“他们跑得仓促,必会丢‘货’!”他带着队员继续搜查。三小时后,浸透雨水的背包被找到,里面装着用黄色胶带包裹的42.27公斤冰毒。
“毒贩逃命时会把毒品当成累赘丢掉”——这条被写入《车辆藏毒查缉指南》的经验,正来自那个雨夜。17年间,杨翔归纳出“物流包裹六步走”“检查货车八对照”等查缉技巧,撰写出的禁毒经验指南成了临沧边境管理支队民警的“实战宝典”。
2022年12月,杨翔在工作中发现一起偷渡案件线索。确定情况后,他立即组织人员成立专案组前往边境一线侦查,在历经8个多月的缜密侦查和41次梯次部署、延伸打击后,共抓获涉案人员186名,捣毁中转窝点3个,打掉团伙26个,成功摧毁一个经西南边境、辐射5个省市、横跨中缅两国,组织运送人员非法出入境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的跨境犯罪网络。
案件的成功侦破,少不了杨翔对边境路线的熟悉。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地带,地形以山区为主。为摸清边境情况,杨翔每年带队开展“百日踏查”。近300公里的边境线,哪里能通车、哪里能走摩托车、哪里只能徒步,全刻在他心里。
“临沧地形地貌复杂,有很多小路便道,我们必须比犯罪嫌疑人更熟悉这些路线。”在杨翔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手绘地图,上面每处溪流断崖都用不同色块标注,每一条小路便道都被圈注起来,这份用脚步丈量出的手绘地图正是他精准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的关键法宝。
杨翔说,“犯罪嫌疑人的伎俩不断翻新,但只要我们多总结出一条经验,人民群众就多一分安宁。”夜幕降临,在临沧的边境线上,警灯依旧闪烁。杨翔带着民警们再次潜入密林,他们手中手电筒的光束如同黑夜中的利剑,在祖国西南方向筑起一道永不褪色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