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察网讯 记者谢佳、通讯员徐超报道:近日,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支队民警吴继洪应邀来到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研发中心。他手持《商业秘密防控检查标准表》,逐一核查数据加密措施和研发文档管理流程。“生物识别门禁已升级,但部分涉密区域监控覆盖不足……”在车间里,他一边记录风险点,一边向企业安全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这是宁波公安机关深入高新技术产业“把脉问诊”的一幕。
“海外订单处理周期缩短46%,光手续成本就省下2000万元。”企业负责人翻看着财务报表说。这一切源于半年前知识产权警务联络官的一次“安全升级”建议:为研发中心安装生物识别门禁系统,并在数据存储环节嵌入区块链存证技术。
现在,这套系统不仅将泄密风险挡在门外,更意外成为打开国际市场的“信用钥匙”。“海外客户看到我们的安全资质后,主动提出简化验厂流程,订单交付效率提升近五成。”该负责人感慨道。而这仅是宁波公安“安全红利”赋能企业创新的冰山一角。
在宁波北仑,200余家汽车产业链企业组成的“千亿集群”正经历一场由“安全”驱动的生态变革。过去,企业因担忧技术泄露,往往对核心研发环节“严防死守”,甚至延缓技术迭代节奏。
如今,宁波公安知识产权警务联络官带来的“商业秘密保险”“网络安全体检”等10余项增值服务,让企业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布局”。一家“小巨人”企业研发总监陈先生算了一笔账:警务联络官帮助搭建的线上存证系统,每年可以大量节约内部审计成本。
“安全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他坦言,企业与公安部门联动的安全技术升级,催生了技术共享的良性循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托公安搭建的“可信数据池”,在确保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尝试联合攻关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周期大幅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