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姐姐,我以后要当‘反诈小卫士’!”4月17日上午,在外地工作的张女士特地赶回江苏省盱眙县,带着丈夫邱某、女儿小玉一同来到盱眙县公安局盱城派出所,向民警马兰兰送上一面锦旗和一束鲜花,感谢其帮自家追回7000余元的直播打赏款。而正是这一次偶然的救助,让马兰兰与一位留守儿童产生了交集。
时间回溯到一个月前。“马警官,我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请你帮我要回这笔钱……”3月17日,马兰兰通过某短视频平台收到一条求助私信。女子张某称,自己长期独自在外打工,丈夫邱某是残疾人,带着8岁的女儿在盱眙读小学。女儿小玉玩手机时被网络主播诱导,在某短视频平台里陆续打赏主播共计7000余元,若不是丈夫无意间发现微信钱包里的钱不翼而飞,他们还蒙在鼓里。
张某的经历令马兰兰心头一紧,她立刻安抚对方,让其丈夫邱某第二天早上到派出所当面说明情况并商讨解决办法。
次日清晨,拄着拐杖的邱某来到派出所,称原本为方便女儿小玉用软件学习,留了一部专门的手机给她使用,并且手机屏幕密码、微信支付密码、家里门禁密码都设置成相同数字。自2月初起,小玉完成作业后常观看某短视频平台直播,部分主播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特点,以“不刷礼物就封号”“不让其他小朋友跟你玩”等话术实施心理操控。小玉害怕被封号、被孤立,便将钱刷给了主播,每次打赏金额在200元至300元不等,前后一个多月共刷了31次礼物,累计7041元。
邱某叹气说道:“她才8岁,对7000余元是多少钱没有概念。”就这样,小女孩在主播的心理操控下,将父母的辛苦积蓄变成了虚拟礼物。
马兰兰仔细比对相关法律法规,迅速联系平台官方客服,通过“未成年人模式”申请退款。同时,她耐心协助小玉和父亲拍摄澄清视频,填写相关证明材料。然而,官方客服连续两次审核均未通过,这让邱某十分沮丧:“两次审核失败,我以为钱要不回来了……”邱某甚至一度想放弃,打算就当花钱买教训。面对邱某的消极情绪,马兰兰仔细研究平台审核细则,重新梳理材料,将小玉与父亲共同录制的澄清视频、微信支付明细、设备使用时段记录,以及邱某的残疾人证明等材料整合,以此佐证家庭经济状况。经过多次修改完善,马兰兰再次提交审核材料。
在积极争取退款的同时,马兰兰也不忘关注小玉的身心健康。为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她协助邱某在相关软件上设置“未成年模式”,重新设定解锁密码,并关闭免密码支付功能。小玉每天观看短视频的时长被严格限制在40分钟以内,且平台推送的内容均为适合少儿观看的视频。
4月16日,邱某激动地联系马兰兰,告知她平台官方审核已通过,7041元打赏款已全部追回。为表谢意,张某专程从苏州赶回盱眙,与家人一同向马兰兰当面致谢。
深受感动的马兰兰回赠小玉一个警察小熊玩偶,借此契机向她详细讲解各类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类型,鼓励小玉减少观看短视频的时间,多阅读有益书籍。她还为小玉上了一堂“反诈数学课”——通过“7000元=1400斤大米=350本课外书”的换算,让小玉直观感受数字消费的分量。
小玉对马兰兰充满信赖,称呼她为“警察姐姐”,并表示要成为“反诈小卫士”。马兰兰给小玉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她将100份反诈宣传单带到学校,分发给老师和同学们,传播反诈知识。隔天,小玉兴奋地向马兰兰报告,她将宣传单全部发放完毕,许多同学在了解情况后,也纷纷表示要加入“反诈小卫士”的行列。
马兰兰趁热打铁,又以小玉的经历为素材,拍摄了“8岁女童打赏主播7000元怎么办”的反诈视频。视频中,她提醒家长给孩子使用手机时一定要开启“未成年人模式”,妥善保管支付密码,关闭手机免密支付功能,并定期检查账单。同时,还详细介绍了若发现未成年人网络直播打赏或网络游戏充值,该如何向网络平台追回打赏、充值款,受到了家长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