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霞浦县公安局坚持预防为主、化解在前,强化精准排查、多元化解、定期回访,实现矛盾纠纷从被动调处向主动预防转变,从单一化解向综合治理转变,从末端处置向源头防范转变,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村居)、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有效夯实了基层治理根基。2025年以来,霞浦县公安局共摸排各类矛盾纠纷312起,化解310起。
防范在先 化解在前
1月8日,霞浦县公安局松港派出所民警在开展信息采集时,发现辖区居民林女士与邻居王女士因监控安装问题存在纠纷。王女士认为监控侵犯其隐私,双方多次沟通未果。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立即介入调解,从情理法三个维度深入分析矛盾焦点,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预防为主、化解在前。霞浦公安将矛盾纠纷排查触角延伸到村、精确到户,将80%以上的警力下沉社区,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联合村干部、义警开展常态化走访排查,重点排查婚恋感情、家庭邻里等矛盾纠纷,实现矛盾纠纷靶向化解。
同时,霞浦公安对重复报警、存在历史积怨的矛盾纠纷进行重点关注,实行评估分析、分类管理;对风险高的矛盾纠纷,及时向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预警,共同做好化解等工作。
多方联动 合力调处
5月11日,三沙派出所接警,辖区两家养殖户因网箱间距引发矛盾纠纷。民警立即启动联调机制,联合渔政、村委会等部门及金牌调解员多级联动、耐心疏导,最终促成双方和解,成功化解纠纷。
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这样的温情转变不仅在三沙派出所的调解室里上演,更在霞浦公安每一个基层派出所里生动呈现。
在溪南镇星罗棋布的渔排之间,溪南派出所民警和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搭乘快艇穿梭往返,他们用“海上枫桥经验”将矛盾化解在碧波之上;在游人如织的霞浦“东海1号”观光道,长春派出所大京景区警务室民警辅警用旅游警务的快调机制,快速化解矛盾纠纷,守护着八方游客平安……这些多元化的调解模式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霞浦的生动实践。
基层治理的活力,源于群众的参与。霞浦公安立足辖区实际情况,在县、乡镇(街道)两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司法、法院等部门联动,并广泛吸收社区网格员、乡贤能人等群防群治力量加入调解工作,形成“公安+党政+部门+社会”的多级联动、多元联调的强大合力,既提高了当事人对矛盾纠纷调解力量的信任度,又确保了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处理、有效化解。
全程盯办 闭环销号
3月25日,松山派出所民警走访时发现居民张先生与亲家因琐事闹得不愉快后,迅速组织调解,促成和解。4月28日,民警跟踪回访,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到位。
跟踪回访,闭环化解。霞浦公安构建“排查 — 调解 — 回访 — 普法”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建立“所长包案、副所长督办、社区民警主办”三级捆绑化解体系,创新推行调解纠纷“五个必访”制度(协议履行必访、重要节点必访、突发情况必访、群众反映必访、定期见面必访),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完整闭环,防止矛盾纠纷反弹。
在做好回访的同时,霞浦公安组织民警深入辖区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宣传活动,积极向群众普及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