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刚刚收到职业年金的山西省阳泉市公安局退休民警曾光明,又计划着向希望工程捐款。今年是阳泉市实施希望工程20周年,所以曾光明特意在刚刚过去的4月和5月进行了两次定向捐款。
在曾光明家里,记者见到了捆扎起来的收款凭证,这些票据不仅是29年的爱心见证,更是曾光明坚守初心的特殊日记。曾光明告诉记者,如今捐款早已不用跑银行,他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着“希望工程”微信公众号。从线下到线上,从1996年至今,每个月的20日,曾光明都会以“公仆”之名,向希望工程捐款,从未间断。
“我捐的是心意,更是希望”
将近30年的时间,累计捐了多少钱,曾光明从未计算,也不想计算。他笑着说:“我捐的是心意,更是希望。”
曾光明仍记得,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那张“大眼睛女孩”照片时的感觉——“心像被扎了一下,坐不住了”。以“大眼睛女孩”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从那时起便驻进他的心里。
1996年8月20日是曾光明38岁的生日,那一天,攥着半个月工资的他来到火车站附近的邮政储蓄银行,向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寄出了第一份爱心,金额50元,落款署名——“阳泉市公安局公仆”。曾光明说,在向山西省的希望工程捐款的同时,他还向其他基金会捐款150元,第一个月他捐了200元。那个时候,他每个月的工资也才400多元。
“别人有困难,我有能力就帮一帮”
此后每个月的20日,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都会收到这位来自阳泉“公仆”的汇款。为什么选在20日汇款?曾光明解释是“为了好记”。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用“公仆”的名字捐款时,曾光明笑着说:“我是一名警察,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别人有困难,我有能力就帮一帮,我觉得事做了就行,没必要让人知道。”
时光流逝,“公仆”的爱心汇款从未间断,汇款金额在不断增加。为了找到这位默默奉献的爱心人士,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多次派人到阳泉寻找,最终在2000年找到了曾光明。
聚光灯下,曾光明的这个小秘密再也藏不住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他“希望工程贡献者”称号,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他颁发“山西省希望工程特别贡献奖”。身边的同事、朋友也终于理解为什么平时他会那么“抠”了……
“让我的孩子把爱心延续下去”
那时,为了能够每月按时筹集足额的捐款,曾光明甚至不惜把从初中就开始收集的邮票变卖了,“有个月家里经济条件确实困难,我连夜坐火车去北京,在天坛附近的集邮市场把我心爱的邮票卖了一部分,算是应了急,最后按时捐了款。”
曾光明平时节衣缩食,他的儿子曾磊至今还记得,小时候他要买个玩具,父亲甚至和他发脾气。而一直以来,爱人万晓辉都是他坚强的后盾,“老曾和我说过,大山里的孩子们可怜,上不了学。咱添不上砖,添块瓦也是好的。”
如今,曾磊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也加入了爱心捐助的行列,每个月都向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小时候不懂,为什么父亲要把钱捐给别人,自己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曾磊说,“长大以后,我越发理解父亲,也希望可以像他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奉献爱心。”
时至今日,曾光明已退休多年,含饴弄孙,岁月静好。但他仍然坚持每个月的20日向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爱像泉水般涓涓流淌。“我只要活着,就会一直捐下去,也会让我的孩子把爱心延续下去。”曾光明脸上朴实的笑容,像窗外的阳光一样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