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沿岸造林3400余亩、将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6.3%、打造140万平方米滨江亲水景观带……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公安局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据报道,经过系统治理,长江张家港段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55%,张家港市物种种类达到1200余种。
搭建产学研用专业矩阵
5月5日,在长江张家港段通洲沙西水道附近水域,蓝盾志愿者协会生态义警、退捕渔民老张踩着齐膝胶靴,用祖辈传下的结绳技艺,为3只在此筑巢的东方白鹳制作浮台。麻绳末端的小鱼随浪起伏,引得白鹳俯冲啄食。
“上月救下受伤的幼鸟后,成鸟就把临时救护点当成了固定觅食区。”老张说。
这一场景正是张家港市公安局创新构建“生态警长+生态义警”专业矩阵的生动缩影——35名生态警长带领1650名生态义警,依托6个沿江派出所的14个警务站(室)和生态保护点,构建起产学研用融合的生态治理体系。
“生态警长是我们整合专业警种技术力量与属地社区民警资源优势,形成的‘专业+属地’复合型团队。”张家港市公安局食药环侦大队大队长王克介绍,义警方阵则形成了“碧+蓝”的多元组合,既有村委会主任、退捕渔民等组成的“碧水先锋队”,还有包括长三角区域内高校科研团队、环保机构在内的“蓝盾专家团”。这种产学研用专业矩阵的融合创新,使生态岸线修复精准施策、水域综合治理智慧升级、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推进,构建起多维联动、协同增效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构建生态保护共同体
“今日风大,无人机喷洒农药时,一定要避开旅游区露营地,和长江生态岸线保持安全距离……”5月16日,在位于长江之滨的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一场特殊的晨会正在进行。张家港市公安局常阴沙派出所执法办案队队长茅庆平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技术员及环保志愿者,对照着新绘制的农药喷洒路线图,逐项确认当日的喷洒时段、风向监测和江岸防护方案……像这样把生态保护融入护航农业、文旅产业发展,推动“金色产值”和“绿色颜值”实现双提升,是张家港市公安局探索构建生态保护共同体的日常写照。
“如今覆盖整个长江岸线、数百个党支部的生态保护共同体的前身,是张家港公安机关2018年牵头组建的蓝盾护江党建联盟。”张家港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赵永宁介绍。蓝盾护江党建联盟通过长航公安、水政、渔政、边检、海事等多部门协同作战,实现了一体化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水域防控数字化转型、江海全域融合治理,打造了“水岸一体、全域联防、共融共治”的生态治理新模式。今年以来,依托蓝盾护江党建联盟,张家港公安机关与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800余次,全域破坏生态环境类违法行为处置效率提升了40%。
同时,张家港市公安局积极整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资源力量,将群众性公益活动融入生态修复实践;搭建长江生态议事厅,全量吸纳沿江村民、企业代表参与治理,推动解决了秸秆离田处置等13类生态难题。
密织全天候立体化安防网
5月19日,长江张家港段碧波荡漾,8架警用无人机沿着80余公里岸线巡航。这些“空中卫士”传回的实时画面,在张家港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大屏上动态拼合,织就一张全天候、立体化的安防网。
“作为智慧警务的神经中枢系统,情报指挥中心深度融合案件智能分流、全域感知汇聚、可视化指挥决策、大数据深度研判,织密立体防控网络。”张家港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不仅整合了海事、长航、边检、环保等12个涉江部门视频资源,还为长江大保护联盟成员开辟专属数据通道,实现沿江治理要素“一屏纵览、智能分拨、云端协同”。
守护母亲河离不开全民参与。今年以来,张家港市公安局升级“今日张家港”城市服务App。市民随手拍下相关画面后上传平台,相关线索3分钟内就会被转入处置流程。今年以来,该平台累计接收群众传送信息850余条,98%的隐患在萌芽阶段得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