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湛山派出所社区民警赵德强,与湛山街道湛山社区居委会主任、网格员、小区物业负责人一起,商量解决辖区居民反映强烈的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问题。每个星期三,赵德强都会组织召开这样的“警格+网格”融合工作例会。
为让警务工作深度融入社区,近年来,青岛市公安局着力构建“1+1+2+N+N”(1名包联干部、1名社区民警、2名辅警、数名网格员和群防群治力量)新型社区警务机制,组织民警辅警“在社区”服务群众、“融社区”解码平安。
警网融合拧成“一股绳”
3月13日,在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珠海路派出所辛家庄社区警务室里,民警黄生敏梳理着前一日网格员报送的社情信息。其中,社区居民李女士最近疑似接到诈骗电话的信息引起他的注意。随后,黄生敏和网格员一起来到李女士家。黄生敏打开警务终端,调出同类诈骗话术并分析:“您看,这15条特征里对方占了11条!”
这种“人在社区、心在社区、事在社区”的工作模式,让民警真正成为居民身边的“平安管家”。
针对社区警务中常见的信息不通、联动不足的情况,青岛公安机关打破“条块分割”的治理壁垒,探索形成“1+1+2+N+N”新型社区警务机制,将社区民警全面“嵌入”网格,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通过‘警网一体联动、人员互融发力’,实现力量、资源、技术、手段全要素融合。”青岛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力推社区民警全部进入社区党委班子,参加“警网融合”例会,完善联席协商制度。
市南分局全面取消社区民警在派出所的工位,推动社区民警“钉”在社区、融进社区,变成群众“家里人”。社区民警加入网格员的工作微信群,坚持线下合署办公,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和民警懂法律、讲政策、会调解的优势,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警格、上行不出街道”的目标。
从“物理存在”到“情感扎根”
5月22日,一场安防知识宣讲活动在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大集拉开帷幕。青岛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王哥庄派出所民警联手面点师傅,将印有“警民同行,齐心反诈”的大馒头送给赶集群众。随着大馒头一起送出的,还有派出所推出的趣味防诈宣传语。
青岛市公安局在推进社区民警“在社区”的同时,更加注重全方位“融入”,让居民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他们按照“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要求,以研发应用基础管控中心、智慧社区警务平台为支撑,创新智慧社区警务,搭建“社区要素一张图”,让社区民警更好地运用智慧警务推进精细化治理;以“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为纽带,充分发挥社区警务职能。去年以来,青岛市公安局组织开展安全防范主题宣传教育活动1.7万余次,处置群众报警求助55.1万余起。
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优秀社区民警涌现出来。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市北分局兴隆路派出所社区民警马怀龙尽心尽力帮助群众排忧解困,长期照顾孤残家庭,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开发区分局辛安派出所社区民警林恒竹扎根社区,动员社区干部、网格员等力量建立“小林帮办”群众服务平台……这种“情感扎根”,让警务工作有了更多温度、精度、速度,让基层治理有了“主心骨”。
目前,青岛公安机关社区民警驻社区日均时长突破8小时,社区民警对群众熟悉率、群众对社区民警熟悉率同比分别提升13.3%、10%。
共建共治托起平安高地
在青岛市,退休教师组成“银龄巡逻队”,快递小哥变身“流动网格员”……10.1万名群防群治力量,已经成为青岛公安机关最有力的“平安合伙人”。
青岛市公安局不仅要求民警“走下去”,更要求他们“带起来”。在城阳分局惜福镇派出所,社区民警巨福州将片区划分为50个网格,通过融合“警格+网格”,发动网格员、保安、建筑工地班组长等担任“社区卫士”;在黄岛分局泊里派出所,新港城警务室社区民警董聚建带领“泊心安里”社区义警队,开展治安巡逻,使新港城社区电诈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80%。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棋局中,青岛市公安局组织社区民警精准落子,助力矛盾纠纷化解从“被动接招”变为“主动解题”。其中,市南分局创新“三色预警”调解机制:蓝色矛盾纠纷由网格员当场调解,黄色矛盾纠纷联合司法所、律师“会诊”,红色疑难性矛盾纠纷启动“三所一庭”工作机制,由矛盾纠纷调处智囊团,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法院调解”的资源互补方式,开展诉调联动,节省社会资源成本,做到“难事不出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