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禁毒这场人民战争中,有忠诚担当、勇往直前的缉毒民警,他们昼夜奋战,打击各类涉毒违法犯罪,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强屏障;也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禁毒专干,他们用爱心、真心、耐心,帮助吸毒人员彻底戒断毒瘾、回归社会、焕发新生。
禁毒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全国禁毒部门扩大戒毒康复服务可及性,认真落实戒毒医疗、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社会救助政策措施,戒毒康复成效不断提升。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433.9万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禁毒卫士,听一曲温暖的禁毒之歌。
6月18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公安局夏层铺派出所民警与禁毒专干在上甘棠古村景区走访民宿、商铺,开展禁毒宣传。
潇湘之水激浊扬清,漾起碧波奔涌向新。
湖南永州,这座矗立在潇湘水畔的城市,在2021年被命名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近日,记者跟随永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社区禁毒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探寻当地禁毒工作的经验密码。
6月17日,老江带着江永县公安局源口派出所民警与禁毒专干王飞,在他精心打理的荸荠水田查看作物长势。
田野间的“蜕变”
6月17日,雨后初晴。“呼——”一架低空作业的大型农用无人机掠过芋田,叶浪翻涌间,抖出一田油亮。
站在江永县源口瑶族乡的万亩“香芋产业园”,望着绿油油的田野,“致富带头人”老江黑黢黢的脸上挂满笑容——他的人生在这里迎来“蜕变”。
老江今年46岁,初见时,能看出他是个精力充沛、朴实能干的瑶家汉子,谁能想到他曾是个“瘾君子”。老江告诉记者,毒品不仅侵蚀了他的身体,更摧毁了他的生活。戒毒回来后,周围人对他避之不及,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禁毒专干王飞没有放弃他。
“老江刚回来时,也试过创业。他跑过运输、种过烤烟,但收入都不理想。后来,我们就帮着他申请就业创业小额贷款,重新找机会。”王飞回忆道。
2017年初,老江拿到贷款后,包了40亩地,种上了荸荠。他种得精心,荸荠也长势喜人,当年就净赚16万元。
土地不嫌弃跌倒的人。老江不仅成功戒除了毒瘾,更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田野间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创业成功后,又带领几十位村民一起致富,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自此以后,老江的路不仅走正了、走顺了,也走宽了。
如今,老江带着村民们一边种荸荠,一边种香芋,种出了一片初具规模的“致富基地”。目前,全村已种植荸荠500余亩,总产量1500吨,创收600余万元。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王飞还积极为老江引入农业无人机技术,帮助提升产能。现在,老江又有了新技能,成了当地有名的“飞手”。
6月19日晚,永州市冷水滩区凌云社区禁毒专干王志平(右一)来到阿勇经营的烧烤店帮忙。
从受助到互助
与老江不同,东安县的“唐总”在年轻时就已创业成功。
17岁时,“唐总”孤身前往广东打拼,3年后创建公司,此后又在商海几经浮沉,都有惊无险地挺过来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自己最风光时,却被所谓的兄弟带进了“毒沼”,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也因此支离破碎。
“最让我心痛的,就是妻离子散。”采访时,老唐因心中苦闷掩面而泣,他说:“我恨毒品!”
戒毒回来后,内心悔恨的老唐,也在帮扶下迎来了人生转机——东安县禁毒办工作人员帮老唐申请了“双创”培训和帮扶政策,解决了他创业的前期困难。在多方帮助下,老唐再次创业、辛勤打拼,几年后,他创办的羊毛衫公司年产值已超5000万元。
从再次创业开始,老唐就没忘记帮助他人、回报家乡。到现在,他的公司已先后吸纳了当地100余名社戒社康人员和低收入村民就业。他说:“我能帮一个是一个,这也算是回报社会吧。”
现在,老唐成了县里有名的企业家,但他清楚,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他打心眼里感激禁毒办的工作人员。他说:“我们就像树苗,被一点点修枝培育长大。”
种好一棵树,育出一片林。近年来,永州市禁毒部门先后帮扶2500余名社区康复人员再就业,其中512人成功创业。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现有吸毒人员较开展示范创建前下降89.3%;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3.29万人,是开展示范创建前的3.5倍。
6月20日,东安县公安局城东派出所民警与禁毒办工作人员向老唐了解用工需求。
撕下标签点亮人间
6月19日,记者走进永州市冷水滩区珊瑚街道凌云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看到墙上有一张约5米长的社区戒毒(康复)执行情况示意图,零星贴着10余名社戒社康人员的信息。
站里的禁毒专干王志平对图上的每条信息都谙熟于心。2018年,她第一次看到这张图时,上面贴满了400余人的信息。“我当时很震惊,心里也直犯嘀咕。”王志平说,那时她刚刚接触社戒工作,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吸毒人员。
几年的帮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位平日里说话温声细语的女子,做起事来却有股子韧劲。
6月19日,湖南省毒品实验室永州分中心民警对市内污水取样,进行毒品检测。
“你们又来干什么?我不是已经戒了吗?别再烦我了!”王志平刚开始回访社区康复人员时,经常会遇到百般抵触,但她没有放弃,而是把他们当朋友相处,通过一回回轻声细语的开导、一次次细致入微的关心、一趟趟寒来暑往的慰问,解开了他们的心结。她说:“真心把社戒社康人员当朋友,才能走进他们心里,帮他们撕掉身上的‘标签’,回归社会。”
四进强戒所,家庭破裂、亲人离世、财产散尽……50多岁的阿勇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恍如隔世。他告诉记者,以前他总想复吸,在王志平的帮助下,他才彻底摆脱“心瘾”、回归正途。现在,他一边经营着烧烤摊,一边担任“千里行”志愿禁戒毒永州团队的团长,组织社区康复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安稳。
历经辛苦,苦尽甘来。如今,凌云社区的社戒社康人员,已从当初的400余人缩减至10余人。看着这份成绩单,王志平感慨道:“这些重获新生的故事背后,离不开无数禁毒民警和社区禁毒工作者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