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条线路、517座车站、896公里运营里程。在全国超大型城市上海,纵横交织的轨道交通以其高效、便捷、安全、环保的特性,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脉搏”。让日均承载1100余万人次客流的地下动脉,成为更有品质的公共出行方式,是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分局的工作目标。近年来,轨交分局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引领,在客流管控、多维联动等方面不断创新,构建起现代化的轨道交通安全防护网。
“我们经过数据分析预测,‘五一’假期人民广场站客流将突破43万人次,客流峰值会在17时至22时出现。”轨交分局指挥中心主任李捷介绍。“五一”假期期间,豫园、外滩等热门景点迎来众多游客,周边地铁车站也迎来大客流。基于精准预判,轨交分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客流量较大的车站实施单向进出管控,要求站台和站厅备勤警力全部到岗,运用移动式硬隔离设施优化客流动线,同时协调地面交通疏导站外滞留客流。
如此精准处置的背后,离不开一套完整的客流研判和预案体系。轨交分局通过深入研究车站布局、客流特征、周边环境等因素,为每个重点站点制定了专属的大客流应对方案。以虹桥2号航站楼站为例,其作为连接航空、高铁、新建市域铁路的重要枢纽,客流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段性,而枢纽站除了常态客流、节假日客流外,春运期间还要应对大量携带行李的旅客集中换乘的压力。针对这一特点,轨交分局在虹桥2号航站楼站4组进站闸机口设置硬隔离蛇形通道,同时在站厅设置两个“蓄水池”区域。当站台压力增大时,采用闸机内外分级蓄客模式,及时启动蓄客限流。
面对大型活动带来的瞬时客流,如何科学布警,成为轨交分局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轨交分局依据活动特点、路网实际、时空点位,搭建分析模型,实现了对客流走向的精准预测。“这个模型能分析出观展观赛人员的出行路径和换乘站选择,帮助我们提前掌握人从哪来、往哪去,将警力有针对性地向重点车站倾斜。”轨交分局指挥中心指挥长梁鹏介绍。去年以来,轨交分局已成功保障千余场次大型活动顺利举办,实现了“零事故、零案件”的目标。
去年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期间,上海地铁运营方根据客流研判及时增投交通运力,轨交分局在车站关键区域加强巡控和引导,属地公安对周边道路实施交通管制,属地街道志愿者们则穿梭在人群中维持秩序。他们推行由轨道交通车站站长、轨交公安警长、属地派出所所长和属地街镇长组成的“四长联动”协同联动机制。“每个‘长’都是一个系统的前线负责人。”轨交分局治安支队教导员胡志毅介绍,“站长负责运营调度,轨交公安警长主抓现场处置,属地派出所所长统筹地面管控,街镇长协调社会资源。我们通过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机制,实现了多方资源的高效整合。”
为推动联动机制落地生根,轨交分局与14个属地分局以及机场、铁路公安签订“一分局一方案”,已在数百个派出所落实“一所一方案”。如今,地上地下联动已发展成为一套涵盖突发应对、风险防控的全方位合作体系。
联动效能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同样显著。轨交分局以治安支队、防范指导支队为统筹引领,派出所为基层力量,辖区车站为基础单元,延伸化解工作触角,并整合多方资源及时化解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