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社区民警带领群防群治队员已在走访;夜幕降临,“三所联调”工作室依然灯火通明。在山东滨州,一支支群防群治队伍在民警的组织带领下,积极开展隐患排查、防范宣传、便民服务、纠纷化解等工作。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公安局紧密结合当前社会治安规律特点,积极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由“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转型。今年以来,全市可防性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16.7%,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
织密群防群治“一张网”
5月9日,滨州市公安局与市委政法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警网融合”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明确社区民警辅警、警务助理与网格员在队伍、职责、机制上深度融合,共同参与平安创建、基层社会治理活动。
在推进“警网融合”的过程中,滨州市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公安牵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落实落地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副书记。同时,健全完善以社区党委书记和社区民警为牵头主体,网格员、警务助理、治保会成员、公益岗等群防群治队伍以及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区警务团队工作模式。目前,全市已有312名基层社区民警兼任村(居)党支部副书记,80%的村(居)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任治保会主任,党员先锋、社区民警、“双报到党员”成为警网融合的组织力量。
在警力部署方面,滨州公安机关将警力配备向派出所倾斜,全市派出所警力已达县区警力的43%。全市2997个行政村全部推行“一村(格)一警”,实行城区社区民警专职化、农村社区民警全员化,切实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扎根在社区、融入进社区,推动形成“有事大家一起干、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的社会治理氛围。此外,按照已划定的社区网格,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并结合“双报到党员”工作,广泛发动机关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调解员、居民代表以及各类平安志愿者等充实网格力量,协助网格长和专职网格员开展工作。
下好多元调解“一盘棋”
在前期县区试点的基础上,5月7日,滨州市公安局与市司法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三所联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施意见》,推动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协同发力,探索出基层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新路径。
“三所联调”即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协同共治,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并在公安派出所设置“三所联调”纠纷调处室,专门调解治安类矛盾纠纷。目前,滨州市组织365名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与186名专业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驻守派出所、警务室,并深入社区网格。他们在矛盾纠纷萌发之初便介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情理法”融合的调解模式,有力推进矛盾纠纷的实质化解。据统计,今年以来,在基层公安机关参与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中,通过“三所联调”机制化解的矛盾纠纷占比达29%,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效率和质量。
拧成基层治理“一股绳”
5月15日,滨州市公安局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印发《关于设立“警务助理”公益性岗位的通知》,按照“一村一警务助理”的标准,启动“警务助理”公益性岗位的设置与招聘工作。在全市560余名社会治安类公益岗已到位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再增设1000余名警务助理公益岗,进一步充实基层平安创建队伍。这支队伍凭借熟悉乡音乡情的优势,做好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此外,滨州公安机关民警辅警联动治保会、警务助理、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实现了民生保障与平安建设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