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东昌府:“警格+网格+N”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6月21日,聊城市公安局东昌府分局人民广场警务工作站民警向群众讲解防范知识。付朝旺 摄
6月19日清晨,山东省聊城市第八中学、聊城市第二实验小学等学校门口,人流量和车流量大。在民警辅警、保安员、网格员组成的护校联盟引导下,家长们有序离开,学生们有序入校,车辆有序停靠。
近年来,聊城市公安局东昌府分局深耕“警格+网格+N”融合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和社区民警“懂法律、知政策、会调解”的优势,积极发动网格员、公益岗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推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形成“警力向网格延伸、要素向网格集中、服务向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据统计,今年以来,网格员配合东昌府分局开展巡逻宣防8400余次,护校安园5860余次,协助抓获嫌疑人410余名,化解矛盾纠纷2856起,累计做好人好事1240余起。
织密防控网 绘就平安新画卷
2月26日,聊城市东昌府区某小区网格员在夜间巡逻时,发现两名男子正在盗窃停放的电动车,于是迅速将两人控制并移交新区派出所。经讯问,嫌疑人张某、张某某交代曾多次在附近居民小区盗窃电动车16辆、电瓶30余块。
近年来,东昌府分局结合辖区实际创新建立“1+2+N”(1名社区民警+2名社区辅警+网格员)警务网格模式,形成警务网格与综治网格相互补位、相互促进的网格化社区警务模式。在农村地区实行“一村一警”模式,按照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辅警或1名警务助理、每个自然村配备1名网格员的标准,开展村级警务工作。网格与警务创新融合,织密了网格管理,实现了网中有格、格中有警、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工作中,东昌府分局各派出所社区民警98名、辅警233名,与全区2323名网格员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工作联动。
为深化警格网格融合,东昌府分局将城区派出所划分为12个警格,建立“1+3+N”巡逻防控机制,由1名社区民警、3名辅警、若干群防群治队伍组成平安巡防小组,对“铁塔商圈”“金鼎商圈”“万达商圈”等重点区域、重点场所进行治安巡逻,加大对可疑人员、车辆的盘查力度,全力护航城市“夜经济”。
东昌府分局落实社区民警带队开展巡逻防控的同时,组织治保干部、网格员、警务助理、保安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广泛开展“平安守护”等行动。同时,东昌府分局立足辖区实际,明确网格员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搜集、风险隐患排查、公共安全监管、群众求助处置、防范教育宣传等职责,从以往社区民警“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作战”。
共创平安网 打出治理组合拳
4月11日,社区网格员通过微信工作群反映,称在走访中发现一名暂住人员不配合登记工作,拒绝说出身份信息。社区民警随即和社区网格员一同入户,发现该人眼神闪躲、言辞含糊。经过分局指挥中心核查,社区民警确定此人为网上在逃人员,立即将其控制并带至公安机关作进一步调查处理。
东昌府分局在全区范围吸纳社会各界人士1180名,组建59支社区警务团队。社区警务团队由社区民警辅警和社区工作人员、警务助理、治保会成员、网格员、保安员、治安积极分子等社会力量共同组成,全力打造“警民携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网格员按照工作职责,在社区民警带领下,充分发挥警务辅助作用。“网格有呼、警有所应”“警有所呼、网格有应”,网格员在日常巡查时遇到安全隐患、社会治安等涉及公安职责的事件,第一时间联系社区民警进行处置,社区民警“吹哨”,网格力量迅速“响应”,切实推动辖区治安难题有效化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质增效。今年以来,全区违法犯罪警情数同比大幅下降,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数同比明显上升。
东昌府分局指导社区(村)和单位加强治保会建设,按照每个治保会不少于3人的标准充实治保力量,目前全区共成立治保会694个。同时,分局建立社区民警每周与社区书记、治保主任联系见面制度,定期召开警务联席会,通报辖区治安形势、矛盾纠纷线索等,共商共议辖区社会治安薄弱方面,推进社会治安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
东昌府分局通过群防群治力量向社会宣传工作模式,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针对易受骗人群,东昌府分局充分发动教师、网格员、物业等力量,通过画报、LED显示屏等多种形式,把反诈知识带到每个班级、每个家庭。同时,由社区民警指导,推动辖区物业及保安员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强化统筹调度,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全面推进联勤联动、区域协作。
构建调处网 提升矛盾化解力
5月6日,东昌府分局新区派出所民警带领网格员在文化活动中心商务圈巡逻时,发现两名男子酒后发生口角。民警带领网格员快速制止双方的行为,并在现场进行调解,最终两名男子握手言和。
东昌府分局依托网格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充分调动网格员、调解员、律师等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同时,分局组织社区警务团队下社区、进企业、入校园,摸排辖区深层次、隐蔽性矛盾纠纷。对于摸排的矛盾纠纷,民警、网格员和法律工作者充分发挥“联合调解”优势,第一时间介入,依法化解,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张瑜 付朝旺)
东营垦利兴隆派出所:深耕治理责任田 绘就警民共治图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公安局垦利分局兴隆派出所深耕基层治理责任田,持续完善群防群治体系建设,用“矛盾化解在基层、平安守护担在肩、服务流淌在心间”的生动实践,绘就警民共治的平安新图景。
“四位一体”抓党建
兴隆派出所创新打造“金盾先锋”党建品牌,探索实行铸魂、强基、融合、固本“四位一体”工作路径,不断提升队伍凝聚力、战斗力。他们坚持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民警沉到群众中,积极推行派出所、街道(社区)党组织“双向挂任”制度,派出所党支部书记、社区民警分别挂任街道、社区党组织副书记,街道党建办主任挂任派出所党支部副书记。派出所党组织定期与辖区社区党组织开展“联建联创”活动,让警务服务既保平安又暖人心。
今年5月上旬,兴隆派出所辖区大王村村民李某与邻居发生土地纠纷。社区党员民警联合村委、司法所的调解力量,组成“红色调解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协商,最终解开了双方心结,达成和解协议。“咱老百姓的事情有人管,而且管得好,我们很安心!”李某感慨地说。
“有商有量”得实效
“这两家的噪音扰民纠纷成功解决了,再去回访一下网格员。”6月17日上午,兴隆派出所社区民警商浩迪看着写满工作安排的警务日记,赶往下一个走访点。
兴隆派出所以“警格+网格”模式,构建群防群治工作格局,从物理空间、人员配置、业务形态三个方面深入融合,形成社区民警+社区书记+网格矛调员每周会商制度,用“铁脚板”绘制社情民意的“活地图”。派出所以社区民警商浩迪为核心,打造“有商有量”调解品牌,探索推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333”(三种矛盾纠纷来源搜集方式、三色管理机制、三级联调机制)工作模式,打造群众身边的解忧站,织密基层善治网络,让矛盾纠纷化解更有温度、基层治理更具效能。今年以来,派出所累计开展上门走访26次,收集社情民意25条,化解纠纷231起,社区各类矛盾纠纷数同比下降18.1%。
“微光成炬”汇星河
“林场有人起争执,请‘微炬’先期前往劝阻!”接到派出所推送的任务,“微炬”志愿服务队队员老张立即赶往现场,协助民警控制局面,化解矛盾纠纷。这支由矛调员、网格员、治保主任等组成的“微炬”志愿服务队,成为协助派出所开展基层治理工作的“主力军”。
兴隆派出所将“微炬”志愿服务队细化为“平安巡逻队”“乡音调解团”“应急先锋队”“法治宣讲团”四支专业分队,推行“群众点单、警格派单、微炬接单”模式,让“微炬”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2025年以来,他们已协助派出所排查各类安全隐患89处,化解邻里纠纷153起,辖区盗窃警情数同比下降51.1%,群众自发参与治安防控的热情持续高涨。
“项目警长”优环境
针对辖区企业多、重点项目集中的特点,兴隆派出所建立“蓝盾联盟”,创新“十企联防”工作机制,辐射周边企业170余家,创建“平安组织成员+企业警务助理”调处模式,从项目开工到完工,实现全链条跟踪,及时化解各类涉企纠纷。今年1至5月,已调处各类涉企纠纷21起,辖区涉企类违法犯罪警情数同比下降32.1%。
“多亏了‘项目警长’开展的反诈宣传,上个月我们才识破了冒充领导的电信网络诈骗!”6月10日上午,山东某材料有限公司重点项目负责人指着墙上悬挂的“警企联络点”感慨道。结合“护航警官进企业”活动,兴隆派出所民警利用“VR反诈宣传车”每月一次向企业员工讲解各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法和作案特点,全面增强企业员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意识和能力。
据统计,今年以来,兴隆派出所10名“项目警长”累计走访企业26次,推动涉企需求在48小时内办结,企业满意度达100%。
(郝雪诚 张冬莲)
菏泽鲁西新区丹阳派出所:“马扎警务”解锁社区“平安密码”
6月24日,丹阳派出所社区民警深入辖区举行“马扎恳谈会”,了解社情民意。李增强 摄
6月20日上午,在清凉树荫下,小马扎“咔嗒”应声打开,仿佛按下了神奇的“社交按钮”。不一会儿,遛弯的大爷踱步而来,买菜的阿姨甚至来不及放下塑料袋,便围坐成一圈,等着这场“警民恳谈会”。这巴掌大的小马扎,成为收集民意的“信息站”、化解矛盾的“调解台”、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更是山东省菏泽市公安局鲁西新区分局丹阳派出所民警最接地气的“工作神器”。
收集民意的“信息站”
“警官,咱小区快递柜里的包裹最近有几次‘闹失踪’。”“王姐别急,咱把这事儿记下来,这就联系物业加强巡逻。”丹阳派出所民警李子兵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着。
自从丹阳派出所的民警们带着小马扎“营业”,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他们主动融入群众生活中——在社区树荫下、居民院落中、集市摊位旁,随时随地与群众“同坐一条凳”,一杯水、几句寒暄,打破了警民之间的隔阂。民警和大爷聊退休生活,帮阿姨出出解决婆媳矛盾的主意。这些看似普通的闲聊,却能唠出治安线索。不久前,正是在夜市的小马扎旁,热心摊主随口提了一句“深夜有人鬼鬼祟祟”,民警顺藤摸瓜,打掉了一个盗窃团伙。靠着小马扎“信息站”,300多条带着烟火气的社情民意信息,成了警务工作的“导航仪”。
化解纠纷的“调解台”
日前,两家商铺因烧烤摊桌椅摆放发生争吵。民警张进麦发现后,随手拉过来一个小马扎,笑着招呼道:“来来来,先坐下消消火,喝口茶降降温。”接着拿出手机翻出类似的视频,进行调解。“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吵赢了街坊邻居也笑话,不如和和气气做生意实在!”经过张进麦的调解,之前怒气冲冲的两人,渐渐红了脸,不好意思地挠起头来。
今年以来,丹阳派出所依托“马扎调解”,成功化解各类小矛盾、小纠纷70余起。从楼上漏水,到广场舞音响太吵,民警们用家长里短的智慧、不偏不倚的公道,使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现在走在社区,常能听见居民说:“有矛盾别上火,找民警唠唠就能解决!”矛盾纠纷调解,关键在于“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丹阳派出所民警带着小马扎深入矛盾易发地,将调解现场搬到群众身边,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化解”,有效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
守护平安的“前哨站”
“刘姐,您看这个短信说中了百万大奖,可千万别点链接!”6月23日晚饭后,在社区广场,丹阳派出所民警蹲在小马扎旁,拿着派出所自制的宣传册,教纳凉的居民辨别诈骗套路。
“马扎警务”不仅是倾听民意、化解矛盾的平台,更是守护平安的“前哨站”。民警们通过和群众“同坐小马扎”的机会,开展反诈宣传、安全知识普及,用真实案例讲解防范知识,手把手教群众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遇到腿脚不便的独居老人,“小马扎”又变成“移动服务台”,主动提供证件代办、法律咨询等便民服务。
警民共治的“新法宝”
丹阳派出所的“马扎警务”创新了基层警务工作模式,更凝聚起警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今晚我报名巡逻。”闲不住的陈叔报名加入“平安志愿者”队伍。“我的店关门晚,可以帮着盯一下周围的商铺。”烧烤摊老板沈哥也自发加入。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加入治安巡逻队,成为“平安志愿者”;社区商户自发组建“联防联盟”,共护街区秩序。现在的丹阳派出所辖区里,小马扎已成为大家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共治法宝”。
(李增强)
邹平:警情分类“减负” 多元联动“增效”
5月29日,邹平市韩店镇一起邻里纠纷在多元联动调解下,成功化解。韩延峰 摄
5月29日下午,山东省邹平市韩店镇“警源融治”调解室里,村民李某和王某握手言和。这起因地界纠纷引发的邻里纠纷,在韩店镇“臻邹到”“警源融治”人民调解队先后5次调解后,最终得以化解。这一案例,正是邹平公安机关以“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为契机,创新“警源融治”模式的生动实践。
面对矛盾纠纷类警情逐年增多的实际,邹平市以“警源融治”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公安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协同”机制。公安机关通过警情分类处置,实现精准分流,并依托镇街融治中心整合多元力量,实现矛盾化解闭环管理,推动纠纷实质性解决,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创新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2024年,邹平矛盾纠纷类警情占总警情数的30.8%,如何化解?邹平市委、市政府坚持系统思维,将矛盾纠纷化解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
邹平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组建由市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结合实际提出“警源融治”理念,印发《关于建立邹平市“臻邹到”警源融治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确立“政府主导、公安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治理框架。邹平市委、市政府推动17个镇街(含经开区)全部设立了“警源融治”中心,要求融治中心办公场所固定、人员力量到位、机制措施完善,组建“3+N”矛调队伍(调解民警、驻所律师、人民调解员+N种调解力量),有效整合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社会团体、基层组织等专业力量。
邹平市公安局以警情分类处置为突破口,制定《110警情分类处置标准》,将警情科学划分为紧急/特大类、刑事、行政、纠纷求助四大类,明确非警务矛盾纠纷移交流程。依托各镇街警源融治中心,对现场未化解的矛盾,通过“处警办案—矛盾移交—警源化解—部门联动—跟踪反馈”闭环程序实现有效化解。
探索精准解题方法
面对各类矛盾纠纷,邹平各派出所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精准解题”的有效方法。
韩店派出所创新成立人民调解服务队,打通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融合治理通道,普通纠纷由民警现场调解,复杂案件移交“专职调解民警+司法所+法律顾问”调解服务队,重大矛盾由派出所所长与镇领导联合化解。今年4月成立以来,韩店人民调解服务队先后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6起,成功化解35起,其中疑难矛盾纠纷11起。
孙镇派出所辖区以种植业为主,矛盾纠纷多与耕地相关。孙镇派出所做好个案“三色预警”处置,还联合司法所、村居法律顾问、国土所等力量,开展涉土地警情的共性矛盾排查化解行动,将潜在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青阳派出所制定《矛盾纠纷警情处置流程图》,通过《跟踪处置单》实现矛盾处置闭环。面对企业债务等复杂纠纷,派出所控制现场局面后,联系驻所律师引导启动司法程序,同时填写《跟踪处置单》交给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协调多元力量参与“联调链”。
“警源融治”带来多元改变
今年3月上旬的一天,外地大货车司机马师傅为韩店镇两家公司运输玉米,但因质量问题被一家公司拒收,且两家公司均拒绝承担运输费。这起关于运输费的非警情调解从当天早上一直持续到中午。当了解到马师傅没吃早饭,韩店人民调解服务队队长陈法忠从食堂打来午饭,让马师傅吃饱后继续调解。当天下午,两家公司与马师傅达成和解。临走时,马师傅说:“我知道这事情不归公安机关管,报警也是无奈,没想到你们努力了一天,太让我感动了!”
一顿热饭、一次感动,折射的是邹平“警源融治”带来的改变。
更多矛盾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警源融治”平台从110接处警遇到的矛盾纠纷入手,引入司法、律所等多元力量,有助于找出矛盾纠纷的根源,并彻底解决,避免矛盾纠纷复燃、激化。
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邹平公安机关在企业设立“全科警务站”,叫响了“臻邹到”护企品牌,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抽出专职人员,在接警现场就介入矛盾调解,提升了管控效能,提高了执法质量。据统计,今年4月以来,邹平各派出所民警日均处理纠纷75起,日均移交“警源融治”中心26起。
(罗军 刘凯铭 杨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