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你们及时赶来!我差点把卡里的3万多元转给骗子了!”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某银行柜台前,市民陈先生握着北海市公安局新型网络犯罪侦查支队民警王涛的手,心有余悸地说。原来,陈先生接到诈骗分子以“关闭直播会员”为由实施诈骗的电话,正当他准备转账时,参加过北海市公安局反诈培训的银行工作人员察觉异常并报警。民警迅速赶到,成功劝阻这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这惊险又暖心的一幕,正是北海市公安局创新反诈宣传思路的成果缩影。近年来,北海市公安机关紧紧围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积极创新宣传思路、拓宽宣传渠道、强化精准宣防,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警情数和被骗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29.3%和45.1%。
创新形式
让反诈知识“活”起来
近日,在北海老街举办的“古韵北海·非遗文化节”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反诈宣传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北海市公安局民警巧妙借助这一文化盛会,将反诈知识与北海特色非遗文化深度融合,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全新的反诈体验。
“我们创新反诈宣传方式,利用新形式、新载体让反诈知识‘活’起来。”北海市公安局副局长苏泽雄介绍。为了让反诈宣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北海公安积极探索“反诈+”融合模式,联动文旅、文体、金融等领域,将反诈元素融入景区景点、文体活动、竞赛比赛,相继推出反诈宣传进景区、反诈主题足球赛、反诈短视频大赛等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群众潜移默化识诈防诈,真正实现游客体验与平安建设的双向奔赴。
全域覆盖
构建沉浸式反诈“立体网”
“未知链接不要点,千万当心虚拟红包、信用提额、刷单类诈骗”“盯上你钱包的不只有商家,还有花样百出的诈骗分子”……北海各大商业广场门口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珠城反诈联盟”宣传片。这是北海公安和商圈打造的“警商”共治新模式。他们依托商圈电子屏、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定期推送反诈主题短视频,借助商圈日均大客流,让反诈宣传产生“裂变效应”。
为进一步扩大反诈宣传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北海公安创新推出“反诈夜市”“反诈商超”,在夜市摊位、农村集市设点,民警通过发放印有反诈标语的小礼品、开展有奖问答,与群众互动,让反诈宣传更接地气。在社区,民警联合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逐户发放反诈宣传手册、讲解反诈知识;在学校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将反诈教育融入校园;在企业举办专题培训,结合实际案例讲解防骗技巧。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反诈宣传活动150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7万余份,覆盖群众超24.67万人次。
此外,北海公安通过构建新媒体宣传矩阵,在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创新推出AI主播,依托AI技术“即时生成、精准推送”的优势,针对不同诈骗类型和易受骗群体,快速制作并定向推送个性化反诈内容,实现宣传覆盖的及时性与精准度双提升。同时,他们还邀请反诈专家、专业民警走进直播间,与网友实时互动,解答网友提出的反诈问题,并设置抽奖环节,提高网友参与度,让反诈知识随时随地触达群众。
靶向施策
全方位打造精准宣防体系
夏季,是北海市涠洲岛旅游旺季,游客纷至沓来,机票预订也随之进入高峰期。近日,北海公安的反诈大数据平台突然捕捉到异常:多名计划前往涠洲岛的游客,同时收到自称航空公司客服的“航班取消、需办理退改签”短信,链接跳转至虚假票务网站。该平台迅速比对历史诈骗数据,精准识别这是典型的“机票退改签”诈骗,随即向相关游客推送预警短信,并联动机场、航空公司核实航班信息。最终,成功拦截4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为游客挽回损失2万余元。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复杂形势,我们通过精准定位易受骗群体,定制宣传策略,将反诈知识送进千家万户,切实筑牢群众财产安全防线。”北海市公安局新型网络犯罪侦查支队政委黎志昌介绍。他们紧扣本地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特征,秉持精准滴灌理念,通过细分群体、靶向施策,全方位打造精准宣防体系,让反诈知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针对老年群体,北海公安联合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开展“银龄守护”行动,开设“夕阳红反诈课堂”,组织“反诈宣讲团”深入社区,以方言讲解养老诈骗、保健品诈骗案例,并发放大字版反诈宣传手册,守好“养老钱”;针对学生群体,携手教育部门打造“青春无诈”工程,在学校开展反诈课堂、知识竞赛等活动,设立校园“反诈驿站”,提高学生识诈防诈能力;对于企业财务人员,则开展“护财行动”专项培训,通过模拟诈骗场景、剖析案例,提醒财务人员务必要警钟长鸣,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做好防范工作,为企业“钱袋子”加上“安全锁”。
此外,北海公安依托科技赋能,精准研判易受骗人群、高发诈骗类型与风险区域,对异常转账等线索自动推送预警。今年以来,他们共处置各类预警信息7.3万余条,向易受骗群体及潜在受骗群体拨打预警提醒电话、发送短信、面对面劝阻累计达2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