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晨光掠过乡村田野,一支枪广场上,健身的秧歌轻盈律动,太极拳行云流水,书画爱好者挥毫泼墨……这份岁月静好的背后,有江西省莲花县公安局“背包住村”警务的一份功劳。
莲花县地处江西省西部,针对全县农村人口占比大、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多的实际,莲花县公安局于2022年5月推出了“背包住村”警务工作模式,让民警真正沉到村组、融入群众。3年多来,这支“背包”队伍的67名民警共走访群众12.2万余户,化解矛盾纠纷2457起,为群众办实事2358件,实现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年提升、电诈案件发案数持续下降的治理成效。
筑牢安全防线
“小刘,快来!”5月23日22时,坊楼镇田垅村独居老人吴冬娥在家中摔倒,邻居发现她房门反锁、无人应答后,拨打了贴在墙上的警民联系卡电话。住村民警刘玖琪带着辅警迅速赶到,在门锁无法打开的情况下破窗而入。“要不是你们,我可能要出大事啦!”老人被扶上沙发后眼泛泪花,连声道谢。经检查,老人仅受轻微擦伤,刘玖琪联系老人家属并排查安全隐患后,直至次日凌晨才离开。
在“背包住村”警务模式中,民警与群众同吃同住,开展宣传防范、纠纷化解和帮扶解困等工作。他们在晚上组织村民召开警民恳谈会,现场解答村民的疑问;与村干部、网格员和热心村民组成巡逻队,以“定点打卡+流动巡查”方式开展巡逻工作;检查防溺水“四个一”设施(一块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绳、一根竹竿),排查老旧房屋电路隐患,手持喇叭循环播放防火防盗提示。
在住村民警的坚守下,莲花县白渡村连续505天保持刑事案件“零发案”。据统计,住村民警背起装满宣传资料、人员信息采集表、矛盾纠纷排查表、警民联系卡、记录本等物品的背包,累计走过了10万公里的乡村路,67名民警的住村夜数达到1800多个。
面对面解纠纷
“老乡,别嫌我烦,先听我说说。”5月20日,湖上乡南村村的戴某和朱某因通道使用和杂物堆放产生纠纷。住村民警汪佳骏在走访中发现后,主动联合村委会组成调解小组,及时介入。汪佳骏先后上门10次,从法律条款讲到邻里情分,最终两家人共同清理了堵占通道多年的杂物堆。
这样的调解场景在莲花县已成常态。住村民警把办公室“搬”到了村民的屋檐下,谁家婆媳闹矛盾、哪户田埂起纠纷,民警第一时间上门,用“拉家常”的方式把矛盾纠纷成功化解。3年来,住村民警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457起,调处率达97.59%,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为更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莲花县公安局构建“预警—调解—回访”全流程闭环治理机制。矛盾纠纷萌芽时,他们制发《矛盾纠纷预警提示函》,强化部门协同,实现引发矛盾纠纷的风险隐患早发现、早研判;矛盾纠纷发生时,他们统筹“一村一辅警”“莲花义警”等群防群治力量,联动乡镇、综治部门,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化解后,他们建立社区民警、派出所所长、分管领导、局主要领导“四级回访”制度,对所有已调处的矛盾纠纷进行跟踪回访,杜绝矛盾纠纷再次反弹。
办实事暖民心
“顺应民心的事,就要坚定地做下去。”莲花县公安局局长廖菊平说,“背包住村”民警时刻将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他们依托“龚全珍工作室”,推行“警格+网格+N”联动服务机制,采取“定点服务、上门服务、网络服务”三种服务方式,构建“乡、村、组、员”四个服务层面,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政策咨询、证件办理、矛盾调解等全方位服务,跑出了服务群众“加速度”。
荷塘派出所所长陈佳佳通过“背包住村”,了解到辖区有3名孤儿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立即查找了关于孤儿救助的相关政策,多次协调民政部门,为3名儿童争取到补贴。
从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到为行动不便老人上门办证;从深夜护送迷路老人回家,到暴雨天转移受困群众。3年来,67名住村民警召开警民恳谈会1779场,为群众办实事2358件。“背包住村”的民警身影,早已成为莲花县山水间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