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城求学的西合休乡孩子们,在叶城县公安局交管大队民警辅警的护送下,返回大山深处的家乡。
护送孩子们返乡的车队行驶在达坂上。
“每次发车前,总忍不住多瞅几眼娃娃们的笑脸。这条路再远再险,只要他们平平安安的,我心里就踏实了。”叶城交管大队副大队长王小琳的目光落在排队上车的孩子们身上。孩子们背着鼓鼓的书包,里面装着课本,更装着对家的思念和对暑假的期盼。
西合休乡位于叶城县境内的喀喇昆仑山脉腹地,平均海拔超4000米,是叶城县最偏远、海拔最高的乡镇。这里群山巍峨、沟壑纵横,距离县城180多公里。最远的村子距离县城350公里,出山需要翻越库兰巴格达坂,那曾是孩子们求学路上的一道“天险”。
“以前路没修好,送一趟孩子,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民警亚森江·买买提回忆道,“阿卡孜达坂有60多道‘拐子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冬天冰溜子像刀片,夏天落石不断。车子绑着防滑链,走一趟下来,我们手心全是汗,胳膊酸得抬不起来。”
2008年,叶城交管大队启动护学行动,出动警车全程守护孩子们往返县城和深山。这一守,便是17年。
今年,昆仑1号隧道贯通通车,道路也全面修缮加固,孩子们不用再翻越海拔近4000米的阿卡孜达坂了,这让孩子们和王小琳都振奋不已。
车队出发前,民警检查孩子们是否系好安全带。
“路好走些了,但该小心的地方仍然要保持警惕。”王小琳留意前方崖壁是否有落石,通过对讲机向身后载着235名孩子的数名大巴车驾驶人发出指令:“前方弯道,减速鸣笛。”
车队进入隧道,凉风卷着孩子们的笑声涌来。一个孩子指着车顶警灯喊道:“王叔叔你看,灯在墙上跑呢!”王小琳望去,只见警灯旋转的红蓝色光芒在隧道壁上拉成流动的光带,仿佛一条充满希望的彩绸。
这光影,将王小琳拉回到2019年那个寒冬。当时隧道还没通车,护学车队被困在阿卡孜达坂的风口。狂风卷着雪粒抽在脸上,他跳下车,踩着积雪,用冻僵的手紧握对讲机,嘶哑地指挥:“注意暗冰!保持车距!”寒风裹着雪片灌进他的喉咙,他就像吞了冰碴。这时,大巴车里传来孩子们的歌声,稚嫩而坚定的旋律穿透风雪,成了寒冬里最温暖的慰藉。“那一刻,再冷再累都值了。”王小琳回忆往事时,眼中闪着泪光。
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车队稳稳地停在西合休乡村口。车门刚打开,等候在此的家长们涌上来,孩子们兴奋地扑进家人的怀里,迫不及待地分享一学期的成长和趣事:“妈妈,我得了奖状”“爸爸,县城的冰激凌是草莓味的”……
王小琳和同事们没有急着返程,还要送几个孩子到更偏远的村里。他们必须先闯过海拔近5000米的库兰巴格达坂,这里的路面窄得仅容一辆车通过,路外侧就是深不见底的沟壑,看一眼都让人头晕目眩。
车队行驶途中休息时,民警辅警与孩子们互动交流。
到达目的地后,王小琳和同事们踏着暮色,领着孩子们往村里走。阿依夏木古丽的父亲买买提明·吾布力早在院门口等候:“王警官快进来坐坐!我在外地打工这几年,夜里总梦见娃赶路的样子。你们把娃平安送回来,我这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谢谢你们!”
今年刚考上大学的阿丽亚·吐尔洪特意赶来道谢,她是护学行动的见证者与受益者:“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求学路,都是叔叔阿姨们护送的。谢谢你们让大山的路有了温度,让我们的梦从一开始就踩在踏实的脚印里。等我大学毕业了,也要为家乡出力!”
王小琳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眼眶微湿:“刚加入护学队时,条件比现在苦多了。可每次看到孩子们背着书包跑过来,我总会回想起当初的一幕幕。有些孩子毕业时特意来道别,说以后也要像我一样守着这条路。”
17年寒来暑往,这条“护学路”也是流动的“安全课堂”。在中途休息点,王小琳和同事们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在高原出行的注意事项;
这条路还是“生命通道”。遇到突发疾病的孩子或急需出山的群众,护学民警辅警伸出援手,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这条路更是“连心路”。王小琳记得每个孩子的名字、村庄和家庭情况,孩子们也把民警辅警当作亲人,和他们分享食物,悄悄塞给他们画着警车和笑脸的画作。
后视镜里的昆仑山渐入暮霭,峰顶的积雪微微闪着金光。这条路仍在延伸,一头系着大山的期盼,一头连着远方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