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力下沉:让平安种子扎根社区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矛盾的交汇点、感知民生的“神经末梢”。全区人口最多、“新柯桥人”占比达70%的柯桥街道大渡社区,曾一度警情高发,治理难题重重。但近3年,这里总警情下降了42%,成为了基层治理典范。
大渡社区警务室与社区社会治理中心深度融合,风险隐患“排查—研判—处置—反馈”闭环管控机制精准运转,邻里纠纷在萌芽时就被化解。“我们坚持‘主防’理念,做到警务围着民情转,民警围着百姓转,让居民感受到安全与温暖。”柯桥派出所所长毛宏敏说。
柯桥区338个警务站(室)均与村社治理中心合署办公,实行“一社区一民警二辅警”“一村一民警一辅警”模式,确保社区民警在社区时间稳定在85%以上。
“双向兼任”制度开启社区治理新格局。社区民警兼任村社党组织副书记或主任助理,村社干部兼任警务助理。他们在彼此领域中协作,让群众“找谁都能解决问题”,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柯桥公安积极推动社区民警专职化,明确了社区民警作为信息采集员、纠纷化解员、风险销号员、政务服务员、防范宣传员“五员”的职责和驻村兴农、驻社乐民、驻企优商、驻校安园、驻医护院“五驻”要求,不断延伸治理触角。
力量汇聚:编织共治共享平安网
柯桥因全球最大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闻名。然而,繁荣背后贸易纠纷警情频发,给基层治理带来挑战。
改变正在这片商贸热土上悄然发生。轻纺市场联勤警务站作为“前沿指挥部”,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9部门常态化轮值入驻,综合指挥区、11087服务专区、犯罪预防宣教区等功能区块有机组合,驱动市场治理高效运转。
近日,巴基斯坦商人KHAN与本地商户陈强发生争执。驻市场民警傅丹枫迅速到场,同时拨通了“洋娘舅”——资深巴基斯坦商人阿里的电话。“16年的合作情谊,岂能让小小误会毁于一旦?”在警务站的调解室里,阿里运用双语劝导,一场可能升级的涉外纠纷,在浓浓乡情与专业调解中烟消云散。
针对市场涉外人员多的特点,警务站引入多国籍“洋娘舅”调解团队,并联动组建商会联盟,建立“纠纷预警—商会调解—回访确认”工作闭环。“洋娘舅”和商会成员成为了市场治理的“润滑剂”。机制运行以来,市场纠纷警情同比下降32.7%,为这座“布上之城”的繁荣稳定筑牢了坚实根基。
从专业市场到社会全域,柯桥公安深度融合区级“基层治理四平台”与“全科网格”体系,创新构建“五个一”警务微网格,以“一幢楼宇、一段街面、一个单位、一家企业、一个村民小组”为最小治理单元,整合4600余名社会力量,培育72个平安类社会组织,形成邻里守望、共筑平安的治理新生态。
多元共治:奏响矛盾化解和谐曲
柯桥古镇水网纵横、游人如织。在古镇融光警务室的指挥大屏上,客流数据实时跳动,76处河边智能越界警戒线无声守护。一旦游客探身过界,系统即刻报警,“云喇叭”隔空劝阻,民警迅速抵达现场。自2021年以来,已有20余名不慎落水者被成功救起。
“我们组建了由商户、物业等90名热心人士组成的‘融光义警’,协助开展秩序维护、夜间巡逻、消防检查与矛盾调处工作。同时,以智慧安防系统强化‘一快三防’能力(快反应,防踩踏、防火灾、防溺水),确保景区安全事故零发生。”融光警务室负责人俞兴峰介绍。
在安昌街道安华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激烈争吵。驻村民警丁梁烽闻讯迅速召集村干部、乡贤,穿梭于双方之间,以法理为据、乡情为桥,用耐心和智慧促使双方握手言和。
柯桥公安以“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为载体,建立矛盾风险动态研判机制,对重点警情“一案一档”管理,创新推行“三商”(村务联席会商、村策风险研商、村事民主协商)工作法和“三访”(无警访民、民情夜访、重点回访)机制,最大程度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面对复杂矛盾,柯桥公安搭建分类施策、多元共治的责任矩阵:联合妇联、卫健等部门成立“反家暴联盟”,联动处置家庭矛盾;在住宅小区推行“红色业委会+物联自治”模式;协同组建3支36人心理专家团队,设立7个心理工作室,及时对有需要的群众开展心理干预。
柯桥公安以科技力量为治理赋能:打造“浙里关爱”平台精准服务重点要素;依托“指挥一张图”平台建立全区三级应急力量联动联勤模式;贯通“浙里兴村(治社)共富”等应用,形成风险联防、平安联创、服务联动新格局。近3年来,柯桥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轻纺城市场的霓虹灯上,当古镇里悠扬的摇橹声惊起一片白鹭,“国际纺都”的平安密码在基层善治的实践沃土中孕育升华,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