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起眼的小板凳,居然成了陕西省永寿县公安局民警走村入户的“标配”。田间地头、村口树下、农家院落,民警与群众促膝而谈,在“坐”听民声、“坐”解民忧中开展“板凳警务”,让小板凳化作“调解凳、便民凳、安全凳”,搭起警民沟通连心桥。
坐下调解化干戈
基层矛盾常在,调解方式求新。永寿县公安局常宁派出所所长秦建军对此深有体会。当他带领警务组刚踏入果纳村,村民宁某便急切地拉住他说:“警察同志,我种的玉米地被别人占了。”秦建军不慌不忙,递过一张小板凳:“坐下来,咱慢慢说。”这一坐,宁某焦躁的情绪仿佛找到了出口。秦建军深知诀窍所在:让争执双方由“站着指”变为“坐着谈”,调处便成功了一半。5月22日,在派出所与村委会的合力调解下,这起土地纠纷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板凳调解法”初显成效。
“大家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说。”永寿县公安局渡马派出所教导员景涛的招呼声在下孙家村树荫下响起。小板凳刚一摆开,村民便围拢上来。“我孙子上户口要啥手续”“接到刷评论赚钱电话咋办”……一场“板凳便民会”就此开场。民警从警务包中掏出资料分发给群众,逐一耐心解答疑问。景涛的警务本上,“议事清单”越记越多:孙大爷的户口、唐某的异常电话、村里的可疑推销……议事会尾声,民警罗中旭与村民张某加上了微信好友,“村里的路况我熟得很,晚上巡逻我来当向导。”警民协作的桥梁,在指尖轻点间悄然搭起。
服务送到家门口
为应对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永寿县公安局不断拓展“板凳警务”功能,将其锻造成反诈利器。日前,白坊村广场上,十多张小板凳围成一圈。永寿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民警董小安一手举着反诈宣传册,一手滑动手机屏幕,用方言大声提醒:“乡亲们看好了,对于免密支付,咱年纪大的尽量别用,一定要守好自己的‘钱袋子’。”这是“小板凳说反诈”的生动一幕。民警深入群众聚集地,坐着小板凳拉家常,精准揭露刷单返利、冒充客服等电诈陷阱,反复叮嘱“不听不信不转账”。
永寿县公安局依托“板凳警务”,构建起了覆盖全县7个社区、157个行政村的立体反诈宣传网。民警不仅现场演示关闭免密支付等实用操作,还针对近期高发的直播刷评类诈骗制定详细的宣传策略。宣传彩页在聊天中递出,安全常识在闲谈间渗透,民警加微信、交朋友,把安全防线筑在百姓心坎上。
地头筑起安全堤
夏收时节,金黄麦浪翻滚,“板凳警务”也随之扎根田间地头。“多收的算我的,听派出所的,钱给你。”店头镇王某与张某坐在民警准备的小板凳上握手言和,一起土地纠纷消弭于麦香之中。
永寿县公安局不断深化“板凳警务”,要求警力下沉基层,从“站着办公”变为“坐下说事”。夏收期间,民警将阵地前移至麦收一线和晒麦广场,严密巡查防范,动态化解纠纷,全力夯实“预防警务”根基。据统计,夏收以来,民警已走访群众820人次,排查化解涉农纠纷12起,化解率100%,解决群众求助28起,以主动作为筑牢“三夏”生产安全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