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安检搜排爆大队
荣获全省公安机关先进集体等称号;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
在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在维护社会安全的最前沿,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身着厚重的排爆服,在寂静中与危险对峙;他们用专业和勇气,一次次化险为夷。他们就是青海省西宁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安检搜排爆大队。这支以党员为主体的“排爆铁军”,将忠诚融入血脉,把担当扛在肩头,筑起守护群众的安全屏障。
西宁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安检搜排爆大队开展“疑似爆炸物安全转移”科目专项训练。马黑买 摄
每一次出警都面临生死考验
一天晚上,正在值班备勤的安检搜排爆大队排爆手孔智宇和队友王重阳接到紧急指令:某小区地下室发现炮弹。抵达现场后,眼前的景象令人倒吸凉气—老旧小区人员众多、建筑物结构复杂,可疑物藏匿在黑暗的地下室。
“先把这儿围起来,天黑视线差,等转移出来再处置。”孔智宇目光坚定、神色凝重,说话的同时在有条不紊地穿戴排爆服。
确定处置方案后,孔智宇和王重阳穿着厚重的排爆服向炮弹走去。他们发现,有一颗炮弹锈蚀严重并且保险盖已经打开,引信裸露在外,随时可能发生爆炸。
“转运稍有不慎触发引信,后果不堪设想。”孔智宇缓缓蹲下身子,用小刷子清理泥垢。盛夏的地下室闷热缺氧,豆大的汗珠从孔智宇额头流下,而他始终保持稳定姿势。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孔智宇和王重阳屏气凝神、互相配合,缓缓抱起爆炸物向安全区域挪动。23时35分,第一枚炮弹运出小区;第二日零时26分,第二枚炮弹安全转移;此后第三枚炮弹连同另一枚无火药炮弹被成功运离。一切平安,两人舒了一口气。
每一次出警都面临生死考验,这是安检搜排爆大队的工作日常。被问及是否害怕,安检搜排爆大队队员们坦言:“面对杀伤力巨大的爆炸物,怎么不怕?虽然危险重重,但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做。既然选择了就责无旁贷,要用实际行动守护社会安宁、群众安全,贡献排爆尖兵的力量。”
近5年,安检搜排爆大队参与处置涉爆现场及废旧炮弹警情18次,拆解移交自制爆炸物34枚,累计转移销毁各类废旧炮弹34枚,排除可疑现场3次。
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训练场上,排爆机器人缓缓接近模拟现场。通过仔细勘查,排爆机器人确定可疑爆炸物后,伸出机械抓取臂,准确地夹起现场可疑爆炸物,并将其转移至排爆罐车——这是安检搜排爆大队队员李励与李万霖操作的演示场景,流畅的动作背后是无数次练习、打磨。“我刚踏入排爆工作领域的时候主要以传统排爆方法为主,每一次任务就像是一场未知的冒险。”李励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制爆炸物的引爆方式愈发隐蔽。”孔智宇说,日常训练必须瞄准实战,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近年来,在市公安局党委的支持下,安检搜排爆大队运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建成具备教研、实战等职能的无人机、搜排爆专业工作室2个,有效提升了预警能力和处置能力。特警支队的各类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勤务机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与装备更新同步推进,排爆工作越来越规范专业。
在传承中激发平安建设澎湃动能
“训练场上1%的误差,就是战场上100%的失误。”作为西宁特警排爆教学的实战教官,孔智宇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的教学规范与安检搜排爆工作流程规范等教案相结合,总结出更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实战环境,让队员在极端条件下锻炼专注力和应变能力。
“静不下心、沉不住气,就不要干排爆。”这是孔智宇时常对队员们说的话。为提高体能素质和锻炼耐心毅力,他带领队友开展高温负重越野,在烈日下,队员穿着排爆服,练习用筷子夹玻璃珠、夹豆子。
一名合格的排爆手,首先要掌握好爆炸物构造和起爆原理,最直接的就是先练习制作爆破装置。为更好地提升队员排爆能力,他把队员两两一组,进行分组对抗,每场训练下来,都是对意志力和忍耐力的双重考验。
作为安检搜排爆大队的“拆弹骨干”,孔智宇发挥传帮带作用,为队伍带出一批新的“尖刀力量”。目前,西宁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从事排爆的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先后累计完成各类大型活动安保453次,真正做到确保现场及人员的绝对安全,以专业素养赢得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