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吃烧烤的人越来越多,喝酒闹事的几乎看不见了。”近日,看着络绎不绝的顾客,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风情街一家烧烤店老板感慨道。
北海市公安局坚持整体防控、动态布警的工作思路,立足夏季夜间治安规律特点,全方位落实“打、防、管、控、宣”各项措施,构筑立体化防控体系,为“夜经济”系紧“安全绳”、给“烟火气”装上“安全阀”。
筑牢夏季平安防线
“没想到这么快就破案了,帮我找回了手机,你们太给力了!”在北海市海城区北部湾广场附近经营小吃摊的张大姐激动地说道。6月27日,张大姐在忙碌时手机被盗。建设派出所民警迅速行动,通过调阅周边监控、分析研判,2小时将嫌疑人抓获,成功追回被盗手机。
“我们秉持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的原则,全力开展‘侦查、研判、抓捕、挽损’工作。”北海市公安局副局长苏泽雄介绍,他们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核心,依托警情日研判机制,坚持以“打”开路,依法严厉打击查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夏季是“飙车炸街”的高发时期。北海市公安局交管部门根据警情特点,科学部署警力,组织“夜巡组+铁骑队”,在“飙车炸街”警情高发路段开展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切实加大对非法改装、“飙车炸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全面消除治安隐患
“我的手机不知道落在哪家小吃店了。”7月2日21时许,在合浦县解放路夜市,一名外地游客向正在巡逻的合浦县公安局巡警大队民警王侃求助。随后,王侃联系附近巡逻的其他警力,并在商家微信群发动摊主一同帮忙寻找。不到10分钟,一糖水铺店主找到手机并送了回来。
为进一步强化基层治理、延伸警务服务触角,北海公安认真梳理分析近三年夏季社会治安规律和夜间警情特点,根据摊位数量和人流、车流情况,将辖区夜市集中区、商贸圈等地划分巡逻网格、重点路段、必巡点,实行“车巡+步巡+视频巡”结合、动态巡查和定点值守结合的模式,增加巡逻频率、密度,提高见警率、管事率。今年以来,全市酒后滋事、打架斗殴等警情同比下降63.07%。
同时,北海公安组织警力对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路段开展专项清查行动,严查可疑人员、可疑车辆、可疑物品,并对网吧、KTV、出租屋等行业场所进行“突击式”“地毯式”“拉网式”清查,全面清除治安乱点、盲点,消除治安隐患,净化社会治安环境。今年以来,北海公安共检查酒店宾馆、娱乐场所、出租屋等1.2万余家,消除安全隐患23处。
提升纠纷化解质效
“感谢你们的调解,化解了我们心中的‘疙瘩’。”7月7日,在南康镇南滨广场风情街经营水果摊的陈大叔和隔壁摊主因摊位摆放问题发生争执。接到报警后,南康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现场,经过耐心调解,双方握手言和。
北海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王戈介绍,北海公安积极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发挥警务室前沿阵地作用,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端口前移,对矛盾纠纷及时介入、耐心劝解、快速调处,并积极联合司法、综治、律所等力量,搭建一核多点的“1+N”调解架构,从专业角度向当事人阐述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咨询、宣传政策规定。针对成因复杂的矛盾纠纷,北海公安深化与相关部门联系,聘请基层村(社区)“有知识、有威望、有德行”的退休干部、教师等“群众贴心人”作为公安调解顾问,从情、理、法多角度出发,耐心向当事人宣传法律规定、提供可行建议、引起情绪共鸣,推动矛盾纠纷和谐化解。
同时,北海公安建立健全“隐患排查 — 分级处置 — 回访反馈”闭环机制,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回头看”,将高发频发矛盾纠纷作为后续排查重点,严格落实“谁调解、谁负责”“一事一回访”制度,对已经调解结束的矛盾纠纷,根据类型、诉求程度做好上门回访、电话回访等工作,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辖区”,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全市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39起,调处率达98.9%。
增强群众防范意识
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市民游客戏水休闲,享受海水的清凉。“大爷大娘,这些宣传单你们拿回家去要仔细看,都是常见诈骗手段及防范方法。”“玩水游泳需小心,珍爱生命,谨防溺水。”在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北海市公安局银海分局巡警大队执勤民警巫肖波带着队员一边巡逻,一边耐心叮嘱游客注意安全。
北海公安组织警力深入社区、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群众纳凉聚集地,围绕防电信网络诈骗、防养老诈骗、防溺水、防火灾及禁毒等主题,通过案例讲解、技能演示等方式,将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送到群众身边。今年以来,北海公安共组织各类宣传活动1.2万余场,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3.3万余份,覆盖群众11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此外,北海公安还围绕防盗、防骗、防矛盾纠纷、防灾害事故,以及反电诈、拒酒驾等方面,开展针对易受害群体的安全宣传和警示教育,进一步提升群众守法自觉和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