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点宅基地,整整闹了十几年,老死不相往来,确实不值得。”7月11日,江苏省泰州兴化市垛田街道两户居民因宅基地纠纷结下的积怨,在兴化市公安局垛田派出所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化解,两家人不仅解开了“事结”,更彻底消融了“心结”。
今年以来,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针对矛盾纠纷诱因复杂多变且极易转化为案事件的特点,着力向前延伸治理触角,“未病先治”,推行早筛查、强干预、重疗效的综合治理模式,培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矛盾纠纷“泰”治理品牌,既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小病拖成大病”的风险,又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提前介入 早筛查隐患见底
“很多普通矛盾纠纷之所以会恶化升级,关键在于初期未能及时发现,现在通过基础管控中心开展筛查就能及早介入。”兴化市公安局副局长阮殿树介绍道。
据了解,泰州公安在市、县(区)两级均建成并投入实体化运行基础管控中心。该中心通过“‘铁脚板’+大数据”的网上网下双渠道采集矛盾纠纷风险隐患信息,社区民警根据基础管控中心工作平台发布的核查指令逐一核查见底,实现早发现、早处置,将各类风险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
“我们基础管控中心围绕由事到人、由人到事的逻辑,搭建了3类预警感知模型,实行全天候风险管控预警,触发即预警推送。”泰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负责人徐捷介绍道。
精准预警,向前一步。6月15日,因邻里矛盾引发纠纷的当事人黄某,因另一方当事人未兑现伤害赔偿,经法院诉讼后,对方仍无财产可执行。黄某遂通过网络扬言报复,辖区派出所民警接预警后立即上门核查处置,避免了事态恶化。
“我们不放过任何一条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线索,无论是上级推送的核查指令,还是日常走访发现的问题线索,都要上门见面逐一核查,做到早筛查,以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俞垛派出所所长徐跃进表示。据统计,今年以来,泰州两级基础管控中心累计下发矛盾纠纷预警指令8962条,成功预防“民转刑”案事件182起。
多维防控 强干预疏通引导
据分析,情感、家庭、邻里、债务和涉法涉诉等5类矛盾纠纷是最易转化为各类案事件的重点矛盾纠纷。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中,不乏诸多难解的死结,如何破解这类“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泰州公安实施的多维防控强干预机制,疏解了一大批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他们主动与镇街、司法、劳动监察、民政等部门对接联动,对各类矛盾纠纷实行多维防控,确保矛盾不上交。
3年前,早年丧妻的居民刘某遭遇中年丧子的人生重创。当年导致其儿子交通事故丧生的肇事者也在事故中死亡,儿子的死亡赔偿问题因此无法解决。加之刘某中风后行动不便且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需长期服药,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我们通过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为当事人垫付了当时的医院救治和丧葬费用。他的生活困难是实际情况,但对方当事人死亡后,其电动三轮车又未投保,赔偿事宜难以推进。”承办民警王祥元说。
最终,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海陵大队城北中队通过与辖区城北街道和社区协调,借助司法救助、民政救助和结对帮扶等途径,帮助刘某渡过了难关。“家里出事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缓不过来,生活看不到希望,现在有这么多人帮助我,我要好好活下去。”刘某感慨道。
闭环处置 重疗效多元化解
“你放心,我们既然签了协议,就不会再节外生枝了。”
“冤冤相报何时了,既然问题解决了,就翻篇了。”
7月9日,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九龙派出所所长袁月飞与网格员上门,对辖区内一起由矛盾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当事人进行调解后的回访。袁月飞说:“对每起办结的矛盾纠纷进行回访,是为了确保解了‘事结’还要解‘心结’。”
泰州公安建立了由派出所、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派员常驻的“三所联动”工作机制。同时,他们主动延伸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触角,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实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措施,实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让当事人去打官司,不仅花钱,还费时费力,太麻烦。现在,我们村子里大多数矛盾纠纷都能就地化解。”靖江市东兴镇惠龙村网格员、调解员刘大爷说。
据介绍,刘大爷和其他调解员都是当地人。他们发现矛盾纠纷后,会就地调解;相对复杂的矛盾纠纷,则联合网格长、社区民警合力调解,真正做到了矛盾不出村。以刘大爷为代表的调解员所开展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在当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惠龙老娘舅”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品牌。
目前,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城北派出所的“万年青志愿者服务队”、医药高新区分局(高港分局)白马派出所的“群众议事团”、靖江市公安局东兴派出所的“惠龙老娘舅”……一批以群众为主体的多元化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品牌纷纷涌现,矛盾纠纷闭环处置体系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