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红袖标’,我就是群众身边的巡逻员、调解员和宣传员。”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银霞志愿队”明潭社区服务站负责人贾仁进说。大家都亲切称他为“老贾”,每天,贾仁进都会拎着扩音器,带着“银霞志愿队”的志愿者,走街串巷宣讲防盗防骗知识。
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佩戴“红袖标”的春城治安志愿者已接近20万人。他们或是社区志愿者,或是居民小组长,或是热心商户店主,是公安“主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7月10日,昆明市公安局护国派出所社区民警和治安志愿者在商业街区走访。李恒 摄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派出所是最前沿的治理堡垒。近年来,昆明市公安局持续夯实以社区为中心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做实社区警务、深化主防能力,推动矛盾纠纷精准治理。
除了充分发动“红袖标”,昆明公安还积极推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由乡镇街道政法委员与派出所所长“双指挥”,综治、司法等部门协同联动,整合卫健、民政、村(社区)等多方力量,构建实体化运行专班,落实信息研判、分流交办、考核推动等工作流程。他们同步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庭所对接”“律师入所”,培育发动乡贤人士等,推进多元入所联合调解,实现联动支援、共治共享。
做足人力协防,还离不开数据加持。昆明市公安局将科技兴警落地在最基础单元——派出所,推动“主防平台”智能化转型。该局依托“智慧派出所系统”的“矛盾纠纷排查”模块,全面整合纠纷警情数据,通过数据关联分析,实现矛盾纠纷分类建档、趋势分析与重点预警,推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各级基础管控中心每日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盯办、提醒和闭环核查,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全流程可控可查。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昆明公安将继续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推动基层警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型,切实筑牢基层社会治理“防火墙”,让安全可感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