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当最后一台设备安装到位,江苏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如期竣工后,溧阳市公安局中关村派出所新能源警务工作站民警曹鑫淼也在警务室墙面的项目地图上,郑重地插上了一面小红旗。
从去年11月1日打下第一根桩基,到今年6月30日完成所有设备安装调试宣告建成,整个项目仅用时8个月。如此高速的工程建设,对安全保障和高效管理提出了高要求。为此,溧阳市公安局通过科技赋能、智慧织网、服务前置等举措,深化警企沟通联络,在重点项目建设工地设立警务工作站,指派“项目警官”全时段、全方位为项目建设提供安全指导、风险防范、矛盾化解等服务。
公安担当保障工程建设
“作为‘项目警官’,工地建设有多快,我们的警务保障就要跟多紧。”曹鑫淼说。
为了更好地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警务工作与工程建设必须同步。为此,溧阳市公安局在项目指挥部附近设立了警务工作站,全力保障项目施工建设。这个集指挥调度、安全监控、便民服务、矛盾调解、警企联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警务工作站,仅用7天时间就建成并投入运行。
“我们不仅见证了项目施工建设的‘时代速度’,更用‘公安担当’和‘智慧警务’全程守护。”曹鑫淼说,这个崭新的警务工作站就像一座与塔吊灯光交相辉映的“平安灯塔”,成为项目现场的“安全保卫者”。
大型车辆凌晨进场,民警早已在关键路口疏导;节假日施工不停,民警值守在岗……这样的场景在项目建设现场随处可见,警务服务工作已经深度嵌入项目建设的每个日夜与关键节点。
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
“这个项目的推进速度快,对安全保障提出了很高要求。项目高峰期日均4000名工人密集作业,月均2万辆次装满大型设备和建材的车辆频繁进出,传统的警务模式已无法满足运行现状。”溧阳市公安局副局长王峰介绍说。对此,溧阳公安迅速行动,在跟进警务保障的同时强化科技赋能。
中关村派出所新能源警务工作站就坐落在项目现场,充分发挥了工地“智慧大脑”与“千里眼”的作用。300余个高清摄像头如同永不疲倦的哨兵,覆盖材料堆放区、高空作业面、人员出入口等所有关键节点,构建起了24小时无死角的立体监控网络。
为每位工人配备带有集成传感芯片的智能安全帽,是“项目警官”在项目建设前就为企业提出的建议。企业负责人对此十分认可,于是从项目建设开始,每位工人头上佩戴的都是改装版本的“智能安全帽”。安全帽超越了简单安全装备的定义,成为守护工人生命安全的“移动哨兵”,有了这个“好帮手”,警务工作站监控中心就可以通过系统实时监测佩戴者状态来确定工作人员的安全状况。
“现在天热,工人长时间静止不动,可能预示中暑、晕厥或突发疾病;如果安全帽显示遭受剧烈撞击,可能意味着出现了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的事故,监控中心大屏上就会立即弹窗、声光报警并显示精准定位。”曹鑫淼介绍,前不久,系统报警显示一名工人在厂房顶棚作业区异常静止。值班民警和工地安全员火速抵达现场,发现该员工高温中暑意识模糊,最后因抢救及时转危为安。
在火热紧张的8个月建设工期内,溧阳市公安局创新推出的这套由“天眼”与“哨兵帽”构成的智能安防系统,累计主动预警潜在安全隐患127个,为这座超级工厂牢牢守住了生命安全底线。
服务前置满足实际需求
项目规模庞大,参建单位众多,工人来自全国各地。如何高效管理和用心服务如此庞大的流动人群,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是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警务工作站也将功能从单纯的治安管理拓展为全方位综合警务服务。
走进警务工作站可以看见北侧设置的专窗,可以提供居住证办理、身份证业务咨询、法律咨询、相关证明开具等外来务工人员高频需求的18项警务服务。
针对项目工地人员构成复杂以及劳资纠纷、施工摩擦、生活矛盾易发的特点,警务工作站创新建立了“分级分类+多元联动”矛盾调处机制。小摩擦、小口角由班组负责人或工地安保部就地化解,涉及金额较大或情绪激动的劳资纠纷、打架斗殴等复杂矛盾,调处机制就会启动由“项目警官”曹鑫淼牵头,联合项目方管理层、管委会、劳动监察等多部门参与的联调小组,从各个角度出发分析协调问题,让工人实实在在感受到“店小二”式的前置服务。
此外,曹鑫淼巧妙运用“乡情”纽带,组建了一支“乡情调解志愿者服务队”,队伍由43名威信较高的务工人员组成。
“老乡的感情就是不一样,乡音乡情往往比我们和当事人单纯讲道理更有效。”曹鑫淼说。近日,有两名河南籍工人因工资金额认定发生激烈争吵,警务工作站立即请来了同是河南人的志愿者老李。当事双方见来了位老乡,情绪立刻缓和下来,主动讲出了自己的诉求。就这样,在志愿者老李的协调下,两名工人最终握手言和。
警务工作站运行以来,已现场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实现矛盾纠纷100%就地化解,有效保障了项目工地和谐,营造了“发案少、秩序好、企业省心、工人安心”的治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