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看变化】
●监测发现并救治问题隐患野鸟117只,发放护鸟令、放养令22张
●搜集上报线索25条,清理违规地笼、捕鸟网85处
●观察到鸟类种群增至217种,生态类警情量同比下降28%
曹娥江畔,白鹭齐飞掠过金色稻田;覆卮山巅,震旦鸦雀振翅划破云影。浙江绍兴上虞这片土地,正见证一场守护蓝天精灵的生态革命。
今年以来,浙江省绍兴市公安局上虞区分局以生态警务建设为抓手,创新构建“警民共治、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立体化保护机制,综合运用惩戒、激励手段,加大巡防打处力度,探索立体护鸟新模式,实现生态类刑事、行政打处人员数同比上升125%,让“人在景中走、鸟在画中游”成为新常态。
3月深夜,上虞区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义警队队员在曹娥江沿岸湿地巡查时,突然听到鸣枪声。队员们通过4个多小时的追踪与蹲守,最终配合民警成功控制3名杀害8只斑鸠、黄鹂鸟的狩猎者。
近年来,上虞公安广泛吸纳野鸟栖息地周边村民、企业员工、鸟类摄影师等志愿者240余名,指导组建野鸟保护协会、虞南山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强化社会保护力量建设,致力营造“人人都是护鸟员”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当地已监测发现并救治问题隐患野鸟117只,发放护鸟令、放养令22张。
“浙江省首个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就设在上虞杭州湾沿海湿地,协会志愿者配合政府部门做好源头监控、警示教育等工作,实现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关口前移。”绍兴市公安局上虞区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陆华忠向记者介绍,“湿地周边还配套建设专业救护医疗点,为受伤野鸟搭建起生命驿站。”
科技赋能令护鸟工作如虎添翼。上虞公安依托警用无人机巡查、3D建模技术,常态化开展栖息地生态监测及巡逻防控,及时检测上报生态问题隐患。今年以来,当地已累计搜集上报线索25条,清理违规地笼、捕鸟网85处,以科技之眼织就智巡云网,让破坏生态的行为无处遁形。
唯有各部门以全局视野筑牢责任链条,以闭环机制打通协作壁垒,方能让羽影蹁跹的自然诗篇永续书写于天地之间。
在打击涉鸟违法犯罪的战场上,上虞区分局联合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国土等14个部门,实体化运行生态行刑共治中心,全量归集12345、“141”综治平台等渠道涉生态类线索,实现了重要线索实时共享、会商协调、联动执法,真正做到联动一站响应,让执法更加高效精准。
近日,野鸟保护协会志愿者反馈,上虞区石井水库许多遗弃在水里的地笼露出水面,引来鸟类觅食里面的小鱼,导致大量野鸟被困。公安、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及时响应开展联合行动,解救被困野鸟30余只。同时,工作人员联想到海涂野鸟保护基地附近或多或少有地笼存在,于是一鼓作气对相关水域进行全面清查,又解救误入地笼的中华秋沙鸭等鸟类10余只,并对周围的养殖户开展专项教育。
据统计,今年以来,针对“张网捕鸟”等违法行为,上虞公安持续推进专项整治行动,开展联合行动6次,查处非法狩猎、买卖国家濒危野生动物等生态类刑事、行政案件嫌疑人10名。
上虞区海塘安澜工程是浙江省海塘安澜十大示范工程之一。“该项目施工区域临近候鸟滩涂湿地,原施工方案中大型渣土运输机械昼夜施工,势必对候鸟栖息造成影响。”上虞区野鸟保护协会会长邱忠海向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驻点民警说。
上虞公安高度重视野生鸟类保护问题,积极推动施工方调整工作方法,尽可能寻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平衡点。其间,他们会同多部门开展协商座谈、专家论证,推动优化施工方式23处。最终,工程方放弃原有方案,采用基本无尘土、施工噪音小、晚上不亮灯的泥浆泵吹填工艺,减少作业面积,降低野鸟保护核心区域的环境扰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虞累计观察到鸟类种群增至2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新增3种,生态类警情量同比下降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