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开学季”来临,校园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需在防范和应对涉及法定的四类突发事件风险和影响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校园安全稳定、教育教学秩序的校园传统安全风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的理解、认知和研究,拓展校园安全风险管理的范畴和领域。基于此,中国警察网联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委会联合发布《“开学季”高校交通安全风险预警报告》,报告指出,应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野理解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重点掌握涉及国家安全、健康安全、社会安全、技术安全、舆情安全、文化安全、环境安全等校园安全风险,关注重视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呈现出的安全风险“无边界化”趋势、新生风险“奶酪漏洞效应”、技术风险“长期双刃剑效应”、舆论风险“持续聚焦效应”五方面特征,并从拓展安全风险管理视域、增应对能力降风险等级、落实责任的风险所有权、主动关口前移防微杜渐四个维度综合施策。
一、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的界定和表现
(一)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的界定和范畴
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野理解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针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方面,需要从国家安全的宏观高度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微观深度来理解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二十大报告中“非传统安全”中的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与校园安全紧密相关。针对可能对学校师生造成生命威胁、人身伤害、身心健康威胁、虚实体财产受损,或对校园安全稳定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工作带来威胁,或造成教育领域社会舆论风险、意识形态安全、社会负面影响的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进行科学认知、全面理解、持续关注。
(二)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的主要类别和突出表现
采用涵盖自然、技术、生物、健康、冲突、暴力、舆情、网络、环境、文化的全灾种风险识别方法,对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的主要类别和突出表现进行识别,具体详见下表:
(注: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典型案例整理分析,为不完全统计)
二、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的典型特征
(一)安全风险的“无边界化”趋势
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在风险范畴方面呈现出“无边界化”的趋势,突出表现为:一是校园安全管辖物理范围无边界化,拓展至学生生活轨迹,无论校园内外、课堂内外,所有涉及学生的突发事件都属于校园安全的范畴;二是校园安全风险管理事务范围无边界化,扩大至学生生命周期,涉及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全过程的一系列事务;三是社会问题打破校园物理围墙的“边界”,社会风险通过多条路径向校园内不断渗透,因此出现校园安全的风险新动态与新生风险。
(二)新生风险的“奶酪漏洞效应”
当前,随着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引发新问题,形成新隐患,一些“想不到、管得少”的领域风险逐渐凸显。应对新业态、新经济、新形势、新技术所连带的新生风险,校园安全风险应对和防控的主动性、联动性、灵活性不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存在“被穿透风险点”的“顽固化”,安全隐患和事故风险长期存在、不断自行演化或恶化。
(三)技术风险的“长期双刃剑效应”
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改变甚至重构了人们的生活,其在校园非传统安全中的“双刃剑”效应也日益突出。一方面,互联网和新媒体为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和生活便利,却也为谣言与欺诈在该群体中快速广泛传播提供了难以管控的便利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对非传统安全事件的演化和升级起推波助澜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和新媒体为管理主体和相关部门提供服务和管理的高效平台的同时,也暴露了管理部门机制体制的不足和治理能力的差距,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引发舆论层面、思想层面、文化层面等的安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四)舆论风险的“持续聚焦效应”
新闻舆论和互联网舆情易“持续聚焦”校园安全热点,对非传统校园安全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追踪报道,进而易对相关方带来形象与公信力的风险。新闻媒体的“持续聚焦效应”,容易导致突发事件负面新闻报道会呈现出“多米罗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主要表现为报导易出现“深度挖掘、追踪报导”,媒体报导、自媒体文章或网民评论中,出现对当事人情况、历史遗留事件、同类事件、其它相关事件等进行深度挖掘和追踪报道,进而形成反复报道、多路径传播、改装夸大的舆情状况。
三、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大背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重大任务和使命中,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防控和应对,应聚焦非传统安全风险的主要类别和典型特征,切实提升其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长效化的水平。
(一)转变观念、强化意识,拓展安全风险管理视域
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防控的起点是校园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转变,以全面拓展校园安全风险管理的视域,重点在于:第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安全方针,全面拓展“小安全”的风险范畴,包括且不限于《国家安全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的“高危风险项”;第二,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将可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和风险隐患全面纳入校园安全风险管理范畴,为维护学生的人财安全和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三,以重视“生理—心理—社会”的三重危机为风险准则,转变只盯着“人员死伤”而忽略群体恐慌和负面影响的危机观,对于危害师生人财安全和身心健康、影响校园安全稳定、引发负面影响和舆论场失序的多重后果进行分析。
(二)拓展思路、优化方法,增应对能力降风险等级
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应针对新形势,主动拓展思路、积极优化方法。以“事前预防优于事后应急”为管理原则,切实加强事前的风险评估、整改、预防、预警工作,形成科学化、全流程、全周期、循环式的校园安全风险管理操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强校园安全风险和危机的规律研究,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关口前移和科学处置:一是对于传统安全事件和常见频发事件,通过规律研究形进一步固化常态应对工作机制;二是对于偶发但危害极大的传统安全事件,在规律研究基础上加强重视程度、提升承受能力;三是对于新增新生的安全风险,通过定期综合研判来固化规律研究,进而带动评估监测、预判预警,并研究采取超前防范措施。
(三)齐抓共管、联动共治,落实责任的风险所有权
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进而需要全主体的校园安全责任精细化、联动实体化,并付诸绩效考核,确保责任压深压实、安全齐抓共管。一方面,基于现行法律法规,厘清相关部门职责、夯实属地管理责任、细化校内岗位职责,确保常抓不懈、守土尽责,确保各方责任主体把安全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相应的绩效考核和责任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分解到人、落实到每个环节。另一方面,积极创建政府、校园、家庭、市场、第三方共同参与和协同治理的校园安全机制,群策群力,优势互补,同时参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2-2030年全面的校园安全框架》基于“社会生态模式”和“集体效应方法”而构建的实用行动模型(详见下图),确保风险防控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图1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2-2030年全面的校园安全框架》的实用行动模型
(四)修补漏洞、强化六防,主动关口前移防微杜渐
校园非传统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还应正视并重视校园安全管理的“结构畸形”,瞄准“短板问题”,对症下药,提升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整体水平。全国实践看来,主要围绕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心防、智防的“六防”体系:第一,人防、物防、技防作为传统三防措施,在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议重视“合格人防、足够物防、有效技防”;第二,突出“制防”,以带动人防物防技防的运转高效和配合协调,来应对校园直面的多重危机等;第三,结合“心防”,切实提升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素质技能和身心健康水平素养,提升校园本质安全水平和内生机制;第四,引入“智防”,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纳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校园及周边管理、人员车辆出入管理、危化品管理等重点部位和高危风险的预防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