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受红包、礼品、礼金,接受宴请、旅游安排,要求报销个人支付费用……索要“好处费”、吃回扣,在民营经济领域,这种看似行业潜规则的行为实质上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近年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出现主体多样、手段隐蔽、金额巨大等特点,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和正常经济秩序。公安机关侦查发现,相关犯罪存在线索发现难、证据收集固定难、案件定性难、追赃挽损难等问题。近日,辽宁沈阳铁西公安机关破获一起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如何破解案件侦办“四难”问题?警方表示,要通过惩治内部腐败犯罪、严打外部侵害犯罪,努力净化市场环境,帮助民营企业除“蛀虫”、扎“篱笆”,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设计总监家中装修豪华却分文未付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沈阳市公安局铁西分局经侦大队破获一起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犯罪嫌疑人王某在担任某别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向公司合作供应商吃拿卡要,受贿所得价值共计29万余元。
品牌瓷砖、中央空调、直饮机、地热、全屋定制……坐享豪华装修,却分文未付,这就是王某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家房屋装修谋来的“福利”。
“王某作为设计总监以权谋私,哪家供应商给的好处多就会向消费者优先推荐哪家的产品,供应商为提升销售量被迫将建材私下送给他。”铁西分局经侦大队民警邱越介绍,由于装修行业技术壁垒较高、产品种类很多,顾客大多都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购买。因此,王某推荐产品的优先级对不同供应商的产品销量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吃拿卡要会‘传染’,虽然属于个人行为,却会对公司内部风气、行业口碑等造成恶劣影响,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更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邱越表示。
“当时邱警官来我们公司进行普法宣传,重点讲解职务犯罪和企业合规的问题。”该公司负责人祝女士说,宣讲结束后,公司就开始进行了自查自纠,并接到某供应商的举报,称王某平时经常索要好处,却没有兑现承诺。得到线索后,祝女士立即报警。接报后,铁西分局经侦大队立即受案并开展工作,查实王某受贿所得价值共计29万余元。
破解侦查难题,扎紧护企“篱笆”
“有的供应商宁愿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也很少举报这些吃拿卡要的行为。”邱越说,因为他们认为一旦举报,在行业圈子里就不好混了,这种思想恰恰给了非法收受贿赂人员可乘之机。
除了企业内部监管制度存在漏洞、管理者风险意识不足等原因外,一些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窝案”“串案”数量较多,往往容易发生具有破窗效应的从众式腐败。具体表现为,腐败行为在内部形成负面示范效应,相关人员上行下效,相继实施侵犯企业权益的行为。
从全国侦办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件来看,此类犯罪主要集中于采购、销售、财务等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贿赂款物主要以好处费、回扣、提成等名义输送。
据了解,在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件中,当事双方多采用一对一、单线交易、不留痕的方式交接财物,取证难度较大,增加了公安机关办案难度。
“这就需要我们全方位深挖拓展线索来源,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注重相关线索的搜集、串并,全面整合数据资源,提升数据研判攻坚水平。”邱越告诉记者,侦办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件时,要注意系统分析公司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紧盯中高级管理层等主要人员以及采购、销售、财务、技术等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并强化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破解线索发现难、证据收集固定难、案件定性难、追赃挽损难等问题。
延伸阅读
据了解,为严厉打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经济犯罪,公安经侦部门主动出击,依法惩治内部腐败犯罪、严打外部侵害犯罪,净化市场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入推进经侦部门便民利企十项工作指引,组建企业联系群,成立经侦工作服务站,及时发布风险防范提示,组建防范经济犯罪宣传联盟,构建便民利企常态调研机制,积极回应企业诉求,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优质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