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事关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人民美好生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更加安全、社会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满意上持续用力,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作出重要指示,不仅充分体现了平安中国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明确部署了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主攻方向、重点任务、根本保证,为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做好新时代公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公安机关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平安中国建设的内涵要义和战略意义,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为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持续在国家更加安全、社会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满意上发力,为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平安中国建设内涵持续丰富发展
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在建设平安浙江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平安”,不是仅指社会治安或安全生产的狭义的“平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部分,提出“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任务要求,将其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将平安中国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专章论述“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确立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任务,同时将“平安中国”与“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紧密联系在一起。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三处提到“平安中国”,专章论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出“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明确了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并将其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平安中国建设的内涵从“维护社会稳定”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再到“统筹发展和安全”,从“社会治理”到“国家治理”,不断丰富发展。作为推动平安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公安机关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根本遵循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引,平安中国建设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载体。
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底线思维。安全是平安的底线,没有安全就没有平安,平安是更高水平的安全。安全是平安的基础,平安是安全的延伸。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要求平安中国建设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追求目标。扎实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必须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方法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髓是“总体”二字,强调“大安全”理念,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等系统性思维。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性思维是一种全面、综合、协调的思维方式,旨在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国家安全与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平安中国建设也要从长远出发,努力构建一个涵盖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科学体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根本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这就要求平安中国建设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压实党委领导责任,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政治优势切实转化为扎实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制度优势、动力优势和智力优势。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我们推动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提供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而平安中国建设通过具体实践不断丰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性、人民性、全面性和协同性等维度对平安中国建设予以科学阐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展现了对平安中国建设的深入思考,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是坚持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平安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平安中国建设各方面全过程。要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公安机关要牢牢把握“公安姓党”的根本政治属性,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把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摆在首位,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努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公安铁军。
二是坚持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中国建设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被人民群众可见、可触、可感。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2024年,全国刑事案件数同比下降25.7%。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建设平安中国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党和国家最关注的方向,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永远不变的追求。公安机关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服务人民”这一立警之本,以群众期盼为导向,以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根本价值依归,以人民满意作为平安中国建设的检验标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扎实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三是坚持全面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统一纳入平安中国的治理框架,形成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网络安全等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平安中国建设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紧密衔接联动,有力推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要把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摆在首位,着力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在国家安全体系的整体框架下统筹各领域安全,构建系统性保障机制。要不断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用平安中国建设显著成效持续展示“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
四是坚持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公安机关必须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通过科技赋能精准防控、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与构建跨部门协同联动网络,提升整体防控效能。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提升国家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防范重点领域风险,扎实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平安中国建设不仅是对社会治安的维护,更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公安机关必须坚定不移地将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根本遵循落到实处,提升自身执法能力水平,积极与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防护网,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公安机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不断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推动平安中国行稳致远的根本指引。
(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