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社区民警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肩负着维护社区治安、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等重要职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力量。只有筑牢社区警务根基,才能有效夯实社会治理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夯实专业根基,筑牢基层治理防线
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专业素养是社区民警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社区民警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涵盖法律法规、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首先,深厚的法律法规知识储备是处理社区事务的基础。社区情况复杂多变,从邻里纠纷到治安案件,都需要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和处理。要通过法律条文的讲解,让各方认识到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只有做到依法办事、精准执法,才能让群众信服,维护法律的权威。在帮扶青少年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青少年,我会通过法律知识普及和案例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其次,掌握心理学知识有助于社区民警更好地理解群众的心理状态,提升沟通效果。在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时,运用心理学中的倾听技巧和情绪安抚方法,能有效缓解紧张气氛,让当事人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更愿意配合社区警务工作。
此外,社会学知识能帮助社区民警深入了解社区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文化特点。不同的社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例如,在一些老旧社区,邻里关系紧密但也容易产生利益纠葛;而在新建的商品房小区,居民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针对这些差异,社区民警在开展治安宣传、组织社区活动时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构建高效机制,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基层治理高效运行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社区民警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各项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升治理效能。
社区民警要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平安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积极与物业保安、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组成全方位的防控网络。充分发挥居委会和物业的自身优势,注重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增强防范意识,有效遏制各类案事件发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社区内的矛盾纠纷种类繁多,仅依靠社区民警的力量难以全面、及时地化解,要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了民警、律师、人民调解员等调解资源,通过释法、说理、讲情,提高矛盾纠纷的化解成功率,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三所联动”机制在上海的落地生根,正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结果。
依托大数据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为社区警务提供了全新的工作视角和强大的技术支持,能够提升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
社区民警要通过大数据分析,落实对社区治安状况的全面、动态掌握。借助汇总社区内的各类治安情况,分析研判治安问题的高发区域、高发时段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巡逻防控策略。
在服务群众方面,大数据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据汇总,社区民警可以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困难,提供个性化服务。尤其是对于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据分析也能辅助社区民警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及时提供帮助和关爱。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开展线上服务,如在线办理户籍业务、提供法律咨询等,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率。
在上海虹口,我们创新推出“三所联动”微信小程序,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居民只需通过微信,即可轻松访问小程序,享受到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投诉举报等“一站式”服务。在小程序中,居民可以在线咨询专业律师,获取法律建议;对于各类矛盾纠纷,也能通过小程序预约调解,由专业调解团队介入处理。同时,小程序还设置了投诉举报功能,方便居民对社区内的各类问题进行反馈,进一步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自上线以来,该程序已成功解决多起社区纠纷,受到了广大居民的热烈欢迎。
基层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作为社区民警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参与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打造平安、和谐的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和机遇时,身为社区民警更要坚守初心、勇于创新,开创基层治理的新局面,让广大群众在安全、有序的社区环境中安居乐业。
(作者为全国“最美基层民警”、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嘉兴路派出所责任区警务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