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各类新兴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云养经济”凭借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然而,在看似美好的“云养经济”背后,却暗藏着诸多风险与陷阱。
以上海市公安局近日通报的一起骗局为例,张某等人宣称在澳大利亚拥有养牛牧场,推出所谓“互联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型运营模式,将养牛包装成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线上投资认养,并承诺给予投资者6%至12%的养殖收益。但当平台资金链紧张时,投资人账户内的“牛”被强制回购折抵成牛肉兑换额度,后续无论是提取牛肉还是通过平台寄售牛肉提现,最终都只是一场空,投资人血本无归。
合法合规的“云养殖”“云种植”等模式本是农业业态的创新。有的借助物联网实时监测养殖环境,实现智慧农业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这种模式主要用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且不存在直接向公众收费的情况;有的让消费者认购种植或养殖份额,消费者成为农产品产权所有者,可在线见证生产过程,待收获时农产品会配送到家,这属于分享农业范畴,参与者更多是消费者身份。
正常的“云养经济”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网等技术,实现种养者与投资者的合作,从最初投资者出钱、种养者负责生产、收获的农产品归投资者,到后来农产品由种养方变现后双方分享收益,形成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闭环,甚至开始带有订单农业的影子。但不法分子却盯上了这一新兴业态,打着“云养经济”的幌子实施诈骗。一些不法企业和个人通过App、电话宣传、组织聚餐旅游和参观养殖场等手段,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线上认购鱼类、畜禽等,承诺高额回报,吸引群众投入资金,最终让投资者遭受损失。
农业关乎国计民生。互联网技术的融入,为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云养经济”也应运而生。对消费者而言,“云养”能让其更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吃得用得更放心,进而提升购买意愿;对商家而言,“互联网+养殖”形式有助于拓展电商销售渠道。然而,作为新生事物,“云养经济”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规范。
消费者在面对“云养经济”时,需保持高度警惕。若只是单纯为体验“云养”乐趣而适度消费,尚可理解。但一旦涉及商业投资与盈利,务必擦亮双眼。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对于某些平台天花乱坠的吹嘘,投资者在掏钱前应冷静思考,切勿被虚假承诺所迷惑,陷入投资陷阱。只有如此,“云养经济”才能在规范中健康发展,真正为农业发展、消费者体验带来积极改变,避免沦为不法分子的诈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