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传播高度便捷的当下,短视频已深度融入大众生活。有数据显示,当前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更是长达151分钟。然而,随着短视频的爆火,其背后的恶意营销乱象愈发猖獗,严重侵蚀着网络生态环境。为此,中央网信办决定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旨在直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的突出问题,向各类不良现象“亮剑”。
在短视频的流量江湖中,视频造假已成为一颗毒瘤。部分人为了获取流量、骗取关注,甚至直接谋取利益,不惜制作假视频。更令人担忧的是,背后已滋生出专业造假团队,形成了一条隐蔽的灰色产业链。这些虚假摆拍视频深谙“流量密码”,频繁“霸屏”,极大地加剧了负面影响。
虚假摆拍视频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方面,它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无情地透支公众爱心。消费者基于对视频内容的信任,可能在冲动之下购买劣质或虚假宣传的商品,遭受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此类视频混淆视听,欺骗网友感情,误导舆论走向,进而带偏社会风气。
要彻底整治这一顽疾,必须严惩“流量导演”,叫停虚假剧本。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利用虚假视频引流牟利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平台也需扛起责任,严格审核把关,加强内容审核与监测,不能让造假、恶俗等违法违规视频肆意“搅浑水”。明确短视频“摆拍”与“真拍”的界限,防止演绎类作品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是平台履行管理责任的关键。
监管部门要持续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平台切实履行自身管理责任。对于发布虚假信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责任人员,依法予以严惩,让其为自身行为付出沉重代价。特别是对那些故意造谣、传谣,通过制作假视频牟利的不法之徒,必须依法从重惩处。同时,广大网友也应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提升对网上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避免无意间成为造假短视频的“传播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