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涉外法治能力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规则深度重构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涉外警务呈现出主体多元化、问题复杂化、技术融合化等新特点,对涉外警务法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作为法学教育重要支柱的刑法学教学,必须主动对接时代发展新趋势,夯实学科根基,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赋能涉外警务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涉外法学教育力度,重点做好涉外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培养推送工作,更好服务对外工作大局。”这为全面加强涉外警务法治人才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刑法学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必须在教学理念、研究范式、课程设置、协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为涉外警务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创新育人理念——以国家战略为引领
当前,全球范围内法律规则重构与数字文明兴起交织并进。我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面临跨国犯罪、国际追逃追赃、跨境数据安全、涉外反腐败等愈加复杂多样的挑战。涉外警务法治人才是连接国内法治体系与国际规则体系的关键纽带。培养涉外警务法治人才,刑法学教学必须在教育理念上主动对接国家战略。
一是确立“国家安全+全球警务视野”的双重导向。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大安全理念贯穿涉外警务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对跨国犯罪、国际警务合作、国际追逃追赃、司法协助、执法权属等关键领域的战略认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际执法协定、区域性安全框架、国际刑警组织合作机制等内容,构建起兼具国家立场和全球视野的法治思维,提升其参与国际执法合作、打击跨境犯罪的实战能力和规则运用能力。
二是提升数字警务法治素养。面对新型犯罪形态,刑法学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要重点培养学生理解技术原理、识别新型犯罪模式、掌握相关刑法规范适用的能力及应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难题的法律素养。要提高学生对数据主权、个人隐私保护、程序正当性等刑法伦理边界的精准把握和审慎判断能力,确保法治精神与技术赋能相统一。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涉外警务法治人才首先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刑法学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将忠诚教育、纪律教育、职业伦理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引导其成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能够在重大国际警务合作中挺身而出、担当重任,维护国家利益与全球公平正义的高素质涉外执法骨干力量。
创新研究思路——以实战应用为核心
传统刑法学研究囿于国内法视角与理论内部循环,其范式与方法论往往难以有效回应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犯罪治理、国际执法合作等复杂的涉外警务实践需求。为精准赋能高素质涉外警务法治人才培养,刑法学研究必须突破书斋式研究模式,主动拥抱国际安全格局演变、前沿科技发展浪潮与涉外警务实战场景,构建能够为全球警务协作提供精准知识供给、为复杂实务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研究新范式。
推动研究视野的全球转向,深度融入国际警务合作规则体系。必须将研究重心从单一国内法拓展至国际警务合作的法律框架与实践机制。要系统性、前瞻性地研究国际刑警组织规则、引渡与刑事司法协助制度、多边双边警务合作协议等核心内容,深度剖析关键国际文书在我国公安机关执法实践中的适用难点与应对策略。加快构建既遵循国际通行准则、又契合中国国情与核心利益的国际警务合作法律理论体系,为我国有效参与、积极引领全球执法安全治理提供学理支撑。
推进科技兴警交叉融合研究,破解新型犯罪治理难题。聚焦数字技术催生的新型犯罪,必须打破学科壁垒。要聚焦技术原理、犯罪模式、法律定性、管辖冲突、电子证据规则、国际协查机制等内容,开展跨学科协同攻关。推动构建融合前沿技术认知、精准法律适用、高效警务策略的三维研究范式,为公安机关有效打击涉高科技、涉网络的跨境犯罪活动提供可操作的法律指引和理论支持。
强化实战需求牵引的研究机制,倡导“警学研”协同攻关模式。将实战需求作为刑法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公安机关丰富的涉外执法案例资源,联合建设一批高水平、实体化的研究与转化平台。通过对典型涉外案件进行深度复盘与规律提炼,将其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模拟训练场景和政策咨询报告。将一线实战的痛点难点作为研究的重点课题,让前沿研究成果迅速反哺教学、指导实战,形成理论深化、人才培养、实战能力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创新协同机制——以资源融合为保障
在涉外警务法治人才培养中,必须打破高校与实务机构之间的壁垒,将刑法学教学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构建以公安需求为核心、以协同育人为路径、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警学研用”一体化支持体系。
一是深化“警学研”协同攻关。聚焦涉外警务实践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和技术瓶颈,大力推动高校与公安一线部门、国家安全机关、司法鉴定机构等建立常态化、项目化的联合攻关机制。将前沿研究过程与成果及时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是打造实践教学合作平台。围绕涉外警务法治人才的核心能力图谱,联合公安机关共同设计开发高度仿真的模拟案例、任务驱动型实训课程以及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模块。以刑法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大力推行“案例教学 — 模拟实训 — 实岗见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组建由高校专业教师、公安实战教官、技术专家等构成的导师团队,推动高校课堂与国际警务合作前沿、跨境案件办理现场、涉外法律服务一线深度对接,构建“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共组教学团队、共评培养质量”的合作机制,实现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岗位胜任的有机统一。
三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着眼涉外警务法治人才的能力结构与发展潜力,构建系统化、精准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国际视野、数字素养”为核心指标,科学设置评价维度,强化思想政治素养考察,突出对涉外法治知识储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涉外警务实战经验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评估。实施动态化、全周期的人才成长评价机制,实现选才、育才、用才的精准对接和有机贯通。
(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