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但犯罪网络化、产业化、国际化特征突出,犯罪群体职业化、组织化特征明显,犯罪手法智能化、多元化特征凸显,严重威胁社会和谐稳定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新的犯罪形势带来的新挑战,传统的刑事技术手段往往捉襟见肘。对此,生物物证检验鉴定部门要立足支撑侦查实战一线,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不断探索生物物证检验鉴定的新理论、新机制、新战法,奋力推进生物物证检验鉴定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力支撑侦查实战
大数据时代,生物物证检验鉴定部门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聚焦大数据管理与运用,让生物物证数据成为“可深度挖掘、能强力支撑”的宝贵资源。
要注重发挥每名检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检验人员在生物物证提取和后续实验中进行“微创新”,最大程度提升生物物证检出率。2002年,一名司机在荒郊野外遇害,头部受到严重打击。侦查员从河水里打捞出作案工具——一把橡胶榔头。限于当年的检验条件,榔头上除了被害人的血迹外,无法提取到其他有效生物物证,案件侦破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怎样才能唤醒这件尘封18年的物证?2020年,我们团队通过推演作案过程,精益求精设计提取方案,用多种方法交叉检验,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从中提取到可作为证据使用的关键信息。一周后,侦查员根据信息将潜藏18年的凶手抓获归案。让尘封的物证“说话”是追求极致的过程,也是不断总结提炼的过程,生物检验鉴定部门要在高度规范的检验鉴定体系下善于总结提炼战法,在一些疑难案件中处理检材时,更是要对每一个检验环节精准把控,通过使用不同检验方法进行交叉比对、反复论证,确保最终鉴定结果科学准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以公平正义守护民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作为生物物证检验鉴定部门,在现案检验、积案攻坚、打拐寻亲中匡扶正义、守护民生就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生物物证检验水平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检出别人检不出的物证,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命案积案攻坚等专项行动中,用最新的技术对当年物证再检验、再突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这其中,如何提升陈旧物证、腐败物证、疑难物证的检验鉴定能力尤为关键。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将技术攻坚和侦查排查相结合,通过案情还原联想、分区分段处理等手段,不断找到新思路,碰撞出关键线索的“交汇点”,才能为侦查找到一个更加正确的方向。
在服务打击犯罪守护城市安全的同时,生物物证检验鉴定部门也承担着助力失散家庭团圆的重要使命。在该类案件中,一是要逐案建档,按照“一案一档、一人一档”的要求,全力以赴查找整理相关人员信息。二是要升级战法,积极运用现代科技,为案件提供更多的线索来源。三是要专业交叉,主动跨前一步,将新型的物证技术与其他专业技术相融合,实现数据共享、综合研判,才能实现“1+1大于2”的实战效果。自2021年以来,我们团队已经为230多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提供有力科学依据。
更加积极主动作为
创新,是第一动力。要不断提升刑事技术部门的技能水平,就不能固守老经验、老方法,而是要以科研创新为核心,为技术升级和支撑实战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一方面,要做实法医物证学基础研究,通过政策支持、强化引导、做好配套等,多方位鼓励团队开展研究,全方位提升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实战优势,以基础研究成果反哺实战,全面推动战法升级、手段升级、装备升级。
面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势,要坚持“科技为正义服务”理念,将法医物证学前沿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侦查实战,研究创新新技术,推广使用新型技战法,深化精准打击犯罪能力。要通过创新技术,提升案件的侦破效率,切实将过硬的本领转化为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七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