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某小区居民楼里,一家托管着30多个孩子的小饭桌曾让整栋楼不得安宁——午休时间奔跑打闹的噪音引发邻里投诉,楼道里飘散的油烟味招致多方不满……日前,经辖区派出所、市场监管、社区多方协调,矛盾得以化解。
小饭桌是近年来在学校周边区域出现的,在家庭住宅里开设的为中小学生提供餐饮、休息、学习的场所,是一种新的餐饮经营和社会服务业态,不仅为家长解决了子女吃饭难题,同时解决了家长工作期间子女托管问题和一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欢迎。不过,小饭桌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因扰民、食品安全隐患、监管真空等问题频频引发争议。其背后则是当前法规存在空白地带,立法缺失导致管理依据不足;监管呈现真空状态;行业缺乏规范标准,收费与服务参差不齐;存在安全隐患,食品、消防、噪音等问题威胁民生底线。
因此,小饭桌治理需要构建“三位一体”治理体系。首先应明确法律定位,建议参照食品安全法、消防法等,制定地方性管理条例,确立小饭桌的备案标准、准入条件和监管主体。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出台《呼和浩特市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对校外托管机构的从业人员、场所、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提出具体要求。其次要建立多方共治平台,定期协商解决存在的矛盾纠纷等具体问题。最后,需完善配套服务,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标准化托管中心,既满足市场需求又消除安全隐患。
从各地实践来看,一些省份试点运行的智能监管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烟雾浓度、噪音分贝等数据,自动预警异常情况。还有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开发“安心托”小程序,整合机构资质查询、在线投诉、满意度评价等功能,构建起全民监督网络。这些探索证明,智慧治理能有效弥补传统监管的盲区。
总之,小饭桌治理本质上是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的考验。只有构建政府主导、社区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共同体,才能让这个关乎千万家庭幸福的民生工程,真正成为彰显城市温度的暖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