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来临,户外徒步旅游迎来热潮,山区成为徒步游客的热门选择。然而,山区地形崎岖复杂、气候瞬息万变,加之部分游客安全意识薄弱、路线规划不当,走失迷路、意外遇险等情况频发。对此,公安机关应立足职能职责,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配合应急管理等部门,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构建专业化、立体化的山区救援体系,为徒步游客的生命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协同联动是破解山区救援难题的关键。应当看到,单靠公安机关和应急管理部门自身力量难以应对复杂救援需求,唯有汇聚多方合力,才能形成强大救援效能。应与景区管理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实现游客流量、地形地貌、设施分布等关键信息共享,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在危险路段标识增设、工作人员应急培训、救援预案制定及突发情况处置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推动景区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显著提升安全管控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公安机关应积极推动专业力量与属地资源有机融合,进一步夯实旅游救援体系基础;配合消防救援、山地救援队等专业救援队伍,构建快速响应、高效协同的救援工作链条。同时,属地派出所要在辖区组建由热心群众、商户、乡贤等构成的志愿者队伍,与公安民警、专业救援团队共同形成多元救援力量格局。专业救援队伍的技术优势、公安民警的快速响应能力、志愿者对本地环境的深度了解,三方优势互补,在救援现场将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
健全应急保障机制是做好救援工作的重要支撑。公安机关应积极配合应急管理等部门,与医疗部门协作开通救援“绿色通道”,为伤者及时救治争取宝贵时间;组织民警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实现救援现场初步医疗干预,确保生命救援无缝衔接。此外,要重视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可通过景区内立体宣传、新媒体平台精准推送、旅游旺季现场讲解及日常安全知识普及等多维度、全覆盖的宣传方式,持续提升游客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切实将风险防范理念传递到每位游客心中。
(作者单位:山西省壶关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