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节日期间食品消费需求旺盛,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同步增多,呈现出传统问题与新型风险交织的复杂态势。“五一”假期来临,如何更好守护节日期间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公安机关要在打源头、堵漏洞、疏堵结合上齐发力,积极担当作为,实现打击犯罪、源头治理与宣传发动有机融合。
以“打”为先,重拳出击形成高压震慑效应。要聚焦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精准锁定假冒伪劣食品生产窝点、集散地等重点区域,构建新型有效、责任明晰、程序细化的行刑衔接机制体系,从源头严打击、抓治理,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高压震慑效应。同时,积极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走访活动,集中力量整治食品安全中的顽瘴痼疾,从源头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市场。
以“堵”筑基,协同共治织密安全防护网。守护好食品安全,是一项庞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多部门破除壁垒、同向发力。公安机关应不断创新推行“行刑衔接+”模式,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风险预警、线索移交、联合执法等内容闭环管理。针对网络订餐、冷链运输等新兴业态,公安机关要联合第三方平台建立数据比对模型,及时筛查异常交易记录,快查快处篡改保质期、虚假标注等新型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创新“企业自查+专家会诊”机制,联合高校成立食品药品专家库,对重点企业提供合规性指导,协助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从源头上提升行业安全水平。
以“疏”促治,宣防结合凝聚社会合力。食品安全治理,不能仅依靠政府的监管,更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公安机关应创新“宣传+服务”双轮驱动模式,以情景剧演绎、快板书普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线上+线下”主题科普讲座,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守护食品安全活动。深化警企协作,联合食品企业对提供制假售假线索的员工实施专项奖励。积极发挥大数据监管作用,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为群众举报问题食品提供有效渠道。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