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关键期的他们,好奇心重、自制力弱,极易受到毒品侵袭。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的教育是禁毒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各地聚焦青少年群体,以校园为主战场,创新禁毒宣传模式,从制度建设、活动开展、课程设计到载体创新,全方位探索青少年禁毒教育新路径。
制度夯基,禁毒知识从“选修”变“必修”。各地创新禁毒宣传形式,将禁毒知识由课外补充升级为必修内容。以浙江为例,该省连续7年把禁毒知识纳入中考,并通过立法写入《浙江省禁毒条例》,以刚性考核推动禁毒理念融入知识体系;连续10余年向全省五、六年级学生发放教育读本,在每学年开学时开展“浙里禁毒第一课”公开课活动,构建起小学高年级至高中的阶梯式禁毒教育体系。这些制度性创新,彰显社会对毒品“零容忍”态度,在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同时,筑牢了抵御毒品的第一道防线。
活动赋能,青少年从“受众”变“主角”。浙江依托“青春联盟”行动打造“浙里禁毒π”青年志愿服务品牌,推动青年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传播者;组织高校学子登上联合国论坛,传递中国青年的禁毒强音。此外,各地高校成立社团、搭建流动展厅、组织辩论赛……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青年责任感,使禁毒从公安“独角戏”升级为社会“大合唱”,营造出“朋辈教育”“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媒体融合,线上线下精准触达。各地顺应互联网时代青少年认知特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阵地,在创新载体的同时,精准把握传播规律,有效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禁毒理念深入人心。
校园禁毒宣传的创新之路并非坦途。面对新形势,政府各职能部门尤其是公安机关唯有紧扣校园特点,在制度、活动、载体上持续推陈出新,破解现存难题,才能共同守护青少年的纯净蓝天,为构建无毒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