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校家社”共担当 创新假期安全治理
盛夏蝉鸣,少年欢跃。青春的活力在假期尽情释放,然而,水下暗流涌动,虚拟空间陷阱丛生,游乐场所险象环生……各类意外风险交织成复杂的挑战。面对这场年复一年的青春守护战,仅靠公安机关防范管理,力量有限,唯有构建起公安、学校、家庭、社会四方责任贯通、力量协同、资源共享的共治同心圆,方能织就一张严密的暑期安全网。
公安机关作为守护公共安全的核心力量,在暑期安全防护中职责甚重。关键在于发挥智慧赋能与协同枢纽作用,统筹四方联动网络高效运转。某省创新实践的“学生安全码”系统极具示范意义:依托大数据平台,它无缝贯通了学生离校信息、家庭监护动态与水利、景区等风险源数据。一旦学生接近危险水域,系统瞬间触发预警,民警、校方、家长同步响应,将传统的被动处置升级为秒级响应的主动联防。这一实践深刻证明,智慧警务是撬动协同治理的强大支点,推动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联合作战的质变,其经验值得大力推广借鉴。
在青少年暑期安全防护体系中,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协同,是不可动摇的根基。安全教育的生命力,最终在于转化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为此,学校教育需创新求实,摒弃枯燥说教,针对不同年龄段特点,积极引入VR模拟溺水、实景反诈演练等沉浸式教学。可组建防范小能手队伍,培育安全小讲师,打造安全知识连连看等互动微课堂与情景剧,将抽象的知识内化为生存本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首席安全官”。
家庭监护亦需要主动与创新。监护责任不仅在于日常叮嘱,更需探索有效路径。例如,以同班或邻近家庭为纽带,成立安全监护合伙人,共同监督孩子安全状况,协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暑期规划,确保孩子假期生活张弛有度、安全有序。只有当学校的系统教育与家庭的贴身监护形成有效闭环,安全防护的“第一公里”才能真正走稳走实。
社会力量的深度融入,是消除安全盲区、拓展防护半径的关键增量。要广泛动员社区网格员、临街商户、专业救生员等担任平安守护员,编织起一张无处不在的群防群治感知网络,让风险无所遁形。
除了加强监管监护外,依托志愿服务拓展学生假期生活更值得借鉴。某地组织暑期返乡大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美丽乡村夏令营”活动,颇具启示。大学生们带领中小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劳动实践,邀请乡村能人讲述奋斗故事、传授劳动技能。同时,大、中、小学生之间通过分享学习心得、校园故事,增进了友谊,拓宽了视野,在安全、有益的集体活动中共同成长。由此可见,社会力量绝非简单补充,而是构建韧性安全生态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柱,其灵活性与贴近性能有效弥补防护漏洞。
为确保“四位一体”行稳致远,还必须夯实制度保障的根基。法治是定责的准绳,需推动地方立法明确各方权责,如强制水域管理方配备智能预警装置,建立对失职监护人的干预机制。科学的考评是指挥棒,应将协同效能纳入政府、学校、社区考核,激发内生动力。资源的有效整合是长效运行的血液,需通过专项投入、盘活公共空间,如通过暑期安全驿站、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为共治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以智慧为纽带、责任为链条,精心编织“警校家社”责任共同体,深刻诠释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精髓。这不仅是破解暑期安全治理难题的关键密钥,更是现代公共安全治理的生动实践。(唐建权)
树牢主动警务理念 织密暑期防护网
暑期将至,青少年及公众户外活动显著增多。在畅享愉快假期的背后,户外溺水、交通意外、网络沉迷、意外伤害等各类风险隐患交织叠加。公安机关作为公共安全的守护者,应以主动警务理念为引领,以前瞻布局、精准施策和系统治理,织密安全防护网,为青少年平安、健康、快乐的假期保驾护航。
织密暑期安全防护网,必须精准识别风险,推动源头高效治理。暑期安全风险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突发性和隐蔽性特征,要求公安机关构建预测在先、防范在前的主动机制,精准识别各类风险,形成预警闭环。传统安全宣传教育常停留于泛泛警示,缺乏穿透力。当下,公安机关凭借专业研判与大数据赋能,使防控之网更趋精密:对历年溺水“黑点”、事故高发路段进行动态标注,为精准部署巡逻力量提供依据;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行为规律,为靶向式防沉迷宣教奠定基础;结合本地实际与季节特点,描绘清晰的“暑期风险画像”。精准是源头治理、高效治理的前提。当安全警示直指特定水域、具体时段、具体场景下的隐患,当网络风险预警穿透屏幕抵达心灵深处,公共安全治理便得以在纷繁中寻得关键支点,实现“四两拨千斤”之效。
织密暑期安全防护网,必须突破路径依赖,创新安全守护模式。公安机关正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范,变单打独斗为协同发力——在溺水高发水域,增设警示标识和救生设施基础上,创新引入智能预警系统,通过电子围栏与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实时联动,及早干预危险行为;在交通安全领域,将“一盔一带”主题宣传前置至学期末最后一课,并借助警校家三方联动,延伸安全监督链条;应对网络诈骗高发态势,策划“反诈剧本杀”活动,将刷单返利、游戏充值等典型案例融入推理游戏,在寓教于乐中提升防范意识。守护安全,必须以创新实践深耕每一寸责任田。公安机关的主动作为,正将安全防线从物理空间拓展至数字疆域,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塑造安全环境。
织密暑期安全防护网,必须凝聚社会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暑期安全治理绝非公安一家“独角戏”,需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安主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公安机关担当“牵头人”角色,推动形成多维协同体系:为防范网络沉迷,联合网信、教育部门及平台企业,力推青少年模式落实;针对暑期研学游、夏令营等新兴业态,会同文旅、市场监管部门建立资质审核“白名单”,对培训机构车辆、住宿场所等开展联合检查,堵住监管漏洞;为织密防护网格,发动社区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组建暑期安全巡防队,将安全触角延伸至每个社区、每个家庭。当千万目光聚焦安全,当万千臂膀共同支撑,必将以众志成城之力,将风险化解于未萌之际。
暑期安全是检验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一面镜子。公安机关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主动警务贯穿风险防控全过程,让青少年及公众在安全环境中畅享夏日时光,让平安中国的底色更加鲜亮。(袁周斌)
构建全覆盖体系 严管严控涉水风险
夏季炎热,未成年人涉水行为增多,导致溺水事故时有发生。近期多起未成年人溺亡的悲剧,再次为全社会敲响安全警钟。公安机关必须深刻认识暑期防溺水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创新举措,全力筑牢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防线。
暑期是未成年人溺水高发期。6月17日,河南鄢陵县3名小学生捞鱼落水致2人溺亡;6月8日,广西柳州市3名儿童游玩落水溺亡。每一起令人扼腕的事故,都在叩问安全防护漏洞、警示思想松懈危害。实践证明,加强未成年人安全教育,是有效预防和防止溺水事故发生的关键举措。公安机关要联合教育部门、学校、社区等,通过开展防溺水讲座、致家长信、“警营探秘官”等活动,融合理论教育、案例警示与现场演示,持续扩大安全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时时绷紧安全弦。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了95%以上。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刻不容缓。公安机关要紧密结合辖区水域分布特点、青少年活动规律等实际情况,更新工作思路,创新防控举措,持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筑牢暑期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坝”。
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湖滨新区分局推动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成功研发集AI智能识别摄像头、高灵敏度红外微波感应器、远程语音广播报警装置等多项前沿技术于一身的防溺水智能全程可视化警戒“电子围栏”系统,推进水域“雷达探测+光电跟踪+无人机巡查”深度融合,构建起全天候、全时空、全覆盖的智能防溺水防范体系,为破解基层防溺水难题提供了“智慧方案”。
防溺水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系统性社会工程。要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牵头抓总的主体责任,将防溺水列为暑期安全重点,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和具体任务清单,同时要加大物力财力投入,全力保障防溺水各项工作有力有效持续深入推进;公安机关要持续加强辖区水域治安巡逻劝阻、防溺水安全常识宣传、危险水域设立警示牌、溺水警情应急处置等工作;涉水部门可以整合民间救援队、景区游艇、巡逻艇等力量,组成水上救援联盟,加强水域动态巡查,确保发生溺水事故时及时救援;卫健部门要建立溺水应急救援“绿色通道”,组建配备专业设备和技能的溺水救援机动队,确保接到急救指令后快速出动,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做好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己之力,需要常抓不懈的责任心、精准有效的硬措施、深入人心的软教育、高效协同的联动力与科技赋能的强支撑。唯有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防溺水工作格局,方能筑起坚固防线,护航未成年人平安度夏。(孙明建)